1827年3月26日下午17点45分,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在奥地利维也纳结束了他56岁的生命,给后世的人类留下了浩繁美绝的音乐。对贝多芬早逝的原因,众说纷纭。当时的医生下结论,死因是肝硬化。而费迪南·希勒在贝多芬头上取下的一缕头发则成了了解其死因的重要线索。20世纪,美国的一家化学公司为贝多芬的头发做过一次放射测试,以确定贝多芬在最后几个月内是否服用过止痛剂,但测试结果显示这些样本不含吗啡之类的鸦片。不过威廉·瓦施博士在进行金属化验后发现发中铅含量很高。有人因此推断有可能是梅毒致死,但更多的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当时工业污染了多瑙河的鱼,而贝多芬又很喜欢吃这里的鱼,因此鱼体内的铅在其身上沉积。贝多芬性格方面狂躁,生理方面受慢性腹泻和腹痛的折磨,甚至使其死亡,都可能是由铅引起的。
《第六“田园”交响曲》 (克里斯蒂安·蒂勒曼/维也纳爱乐) 英雄在我们心中是怎样的?战马上彪炳功绩的关羽,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荆轲,戎马生涯终换得马革裹尸还的张自忠。英雄肯定是勇气无敌、才识过人的,英雄胸襟包含天地万物一切,英雄就像木棉树一样挺拔伟岸,俯视苍茫大地。贝多芬生平和音乐里占有核心地位的英雄成分,完全合乎人性尺度,他是凡人的英雄,虽则这个英雄似乎动辄怒发冲冠,壮怀激烈。从音乐厅的楼梯拾级而上,总会对挂在墙壁上的音乐家画像仰视,贝多芬,他如同狮子王般审视着每一个走过的人,目光如炬,极具思辨精神姿态让人不敢慵懒。贝多芬不像莫扎特拥有完全的天才,他的天赋是顽强磨练而来,挣扎着奋起向上的,以博爱情怀和不屈抗争姿态确立了音乐的人格高度,以王者之师的胜利者身份统率铁骑,开创一个大大的音乐疆土。他在音乐世界中,预言了德意志民族的复兴。
贝多芬之所以被称之为“乐圣”,主要是因为他在音乐领域所作出的众多革新,对音乐发展有着根本性的影响。有着悲欣交集人生的一代高僧李叔同,他的艺术气质,在词曲里体现为萧疏、清淡,一片浮云,一带青山,深情处有无限的悲天悯人。他根据日本石原小三郎的《西洋音乐史》中的资料,编写介绍音乐大师贝多芬的文章《乐圣比独芬传》,并用炭笔精心绘制了“乐圣比独芬像”。李叔同不但是第一位向国人介绍贝多芬的中国人,也是尊称贝多芬为“乐圣”的第一人。老一辈翻译家傅雷翻译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语言清新优美,功力深厚,他在译文之外,附加了一篇分析贝多芬作品及其精神的文字,可见贝多芬在他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傅老本人遭遇的命运及其刚烈则更让人扼腕叹息。Edmund Morris的《Beethoven: The UniversalComposer》则是写凡人的贝多芬,笔下贝多芬卖他的《庄严弥撒》手段与伎俩真不是“圣人”所为,狡黠自私且庸俗,在七、八个出版商中辗转周旋。可是为什么贝多芬在这些交易中如此世俗市侩?因为这样可以实现“财务自由”,不至于入不敷出为五斗米折腰。但是他虽精明却不善理财,随意挥洒,可能跟他不拘小节的性情有关吧。
在黑格尔的美学中,矛盾、冲突和心灵自由等观念十分重要,黑格尔认为艺术作品是人的心灵产品,因为只有从心灵中发生出来的,而又继续在心灵的土壤中生长着并受过心灵洗礼的东西才是艺术品。九部交响曲正是贝多芬内心深处矛盾冲突、调和以及渴望心灵自由、内心平静的一种阐释,成为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山雪原。交响乐与指挥构建起“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巍峨的殿堂,具备了笼盖宇宙的伟力。作为指挥的贝多芬,以他火暴脾气、耳疾,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差指挥之一。难怪乐团演出时的Keyman落在小提琴首席身上了,是否缘起贝多芬爱逞强的缘故呢?他习惯于用越蹲越低来表示渐弱,那么到极弱时,他简直要在桌子底下爬了。当渐强时,他便像爬出笼子一样逐渐起身,到了乐队全力出动时,他会踮着巨人般的脚尖,挥舞着手臂好像要冲上云霄一般,浑身活跃,没有一块肌肉歇着,好像“无穷动”。富特文格勒与维也纳爱乐乐团1944年录制的贝多芬第三号“英雄”交响曲,被认为是“力量惊人”的演绎。这个录音的传奇性远远超出了它本身。该录音的母带1945年被苏联红军作为战利品掠走,几年后,一个名叫“乌拉尼亚”(Urania)的小唱片公司第一次出版了这个录音,所以这个版本的贝多芬第三就有了“乌拉尼亚“的称呼。其中第二乐章慢板很美,哀伤心灵的挽歌,无法想象的是以前避免听这种进行曲,是怕黑暗涌来叩问生死的悲伤,原来竟是如斯平静优美。富特文格勒此演奏诠释诞生在第三帝国即将崩溃的前夕,是否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而史诗般纵论贝多芬交响曲的属于伯恩斯坦,论断精干,排斥了那些外在解读,强调音乐的内在逻辑。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会(杰罗姆·罗斯)
32首钢琴奏鸣曲串起了贝多芬不长不短的一生,我们从那隐藏在灵魂深处最深不可测的根源里汲取“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力量,如此具有内涵的音乐手稿上留下贝多芬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暴躁羞愧性格与纵横驰骋的才情毫不遮掩地展现天下,他的音乐以热忱之力,或清纯柔美,或安静从容带我们超越尘世,攀越高峰。生命中的甘甜,在凄风苦雨之后才能得到最深的体会。《锤子键琴奏鸣曲》便是穿过荆棘丛林,行至荒漠深处,只为聆听一头狮子的柔情之作;《月光奏鸣曲》所要求的缜密与崎岖,限制了“月光”式的温情,不时露出个性中的坚硬质地;《悲怆奏鸣曲》戏剧性的优美旋律受意大利声乐与歌剧的影响,是深沉的祈祷,在未知的命运中歌诵;可知列宁听了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说了什么吗?那么就断章抽取来一笑,“我像幼稚的孩子一样由衷地觉得自豪——怎么人类可以创造出这样奇迹的乐曲。但是我不能常听这个乐曲,因为,它会影响我。”
外表刚强,长有运动员的骨骼,盘踞神坛上的王者贝多芬尽管桀骜不驯,但也有内心脆弱的时候,当遭遇不可承受的耳疾磨难时也萌发过了断悲苦余生的愚蠢想法,并付诸行动。1802年,他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书》。同时他却谱写了意气风发的《第二交响曲》,可见音乐及一种普世的使命才使他没有走上不归路!作为英雄,伟大之处是会在自己精神疆域里,有独立于肉身的崇高法则。贝多芬真正伟大的杰作,都是在丧失听力之后才问世。致聋的原因主要有几种:遗传;其次是幼年时候发高烧,体质不同,药物不适,比如用了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等过敏,引起听觉神经的损伤;另外是外伤。不管贝多芬耳聋的病因是什么,都不是他自己能控制的,疾苦来势汹汹,他这样不羁与孤独,月光下深不可测的黑夜大海可见如何狂妄反常,于是他将自己生命中所感受到的一切,神奇般地通过作品描绘出一个他自己的世界,让你听到他独有的灵魂在悸动!
“别以为我耳朵不好,就听不见你们在那边谈情说爱”,终身未婚的伟大音乐家也有令人莞尔一笑的时候,这是他的羡慕嫉妒恨的表现呢。他用罗曼史和情爱在五线谱上描画出不朽的爱情篇章,听听《暴风雨奏鸣曲》所散发出的满满的温情与宽厚的柔美;《月光奏鸣曲》不可阻挡、喷涌的爱如潮水;《致爱丽丝里》里突而其来的心跳,可知他内心隅角编织着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理想。“你的爱使我同时成为最幸福和最苦恼的人……多少热烈的憧憬,多少满盈的热泪……永远属于你,永远属于我,永远属于我们”,文字流露着直率热情,情书深藏一份真挚之爱。他接触的都是当时的贵族小姐,门第偏见古来有之,难以结出葳蕤的爱情之花,有多少向往就有多少失意。一段美学意义而绝无现实可能的优美抒情的旋律出现,似乎预示着爱情的美好、温情的复归。然而,它却是何等的短暂与脆弱!音乐中饱含温柔幻想和冲动的激情,纯粹的抒情性风格代替了占统治地位的英雄性风格,亲切优美、沉醉忘情,构筑起贝多芬爱情的神圣殿堂。冬天里,石头长出青草;暗夜里,酒壶存放诗心。恋人总是与思念相连,情书情歌真是太美了!“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皎洁月亮,情人的脸庞,渐渐浮现在我心上。”“不管我走到什么地方,心里总有一顶白帐房,不是我忘不了白帐房,是因为帐房里有我心爱的姑娘。”
要想了解德国的音乐,得把德国哲学、文学联系起来,三位是一体的。康德、黑格尔、贝多芬、歌德和席勒都是同一时代的德国文化伟人。“在德国,哲学变成了一件民族的事业”,海涅如是说。对于深受思辨精神滋养的德奥音乐家来说,音乐从来就不是赏心悦目的玩物,德奥巨匠无一不是终生在自己的音乐中思索整个人类的命运,所以他们的作品才具有那样深厚的内涵和对人类文明无比巨大的涵盖力,在艺术结构和风格上有着望尘莫及的缜密凝重。荷尔德林《塔楼之诗》“眺望”里描写道,“人们眼前的日子开阔明朗,伴着景象,当绿草展现在平原的远方,黄昏的光线尚未趋于朦胧,白日的闪亮已化作温柔的微光。世界的深处常常遮蔽,不可接近,人的知觉,充满怀疑,劳思伤神,灿烂的大自然虽照亮了他的日子,远处仍伫立着疑虑中黑暗的问题”。荷尔德林眺望到的不仅仅是黄昏中的自然景象,也是德意志的远景,他的这些瑰丽诗作曾被称为“人类理想的颂歌”,风格和布局与席勒的《欢乐颂》神似。就是这些文化根植于德国音乐家的内心修养之中,具有无需提醒的自觉。 当贝多芬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的确是处在一种狂喜状态,同宇宙浑然一体。敞开山谷的胸怀,当内卡河奔流而下,一片片嫩绿的牧场森林,一枝枝添了新翠的树木,一朵朵洁白的花,在熏风中摇曳,山腰上飘下白云朵朵,葡萄藤朦朦胧胧,在芬芳的阳光下取暖生长。贝多芬的亲密朋友申德勒写道:“他(指贝多芬)清楚地看见了宇宙中的上帝和上帝中的宇宙。”清冽的泉水汩汩流淌,幽美的野花在草丛中灿若繁星,安宁而沉默的远山,氤氲湿润的雾气和云岚下的枝叶,使他忘却苦难与疾病,使他在困心横虑的逆境中,清楚地意识到了自己的崇高使命。故而他的心声——音乐能达到明河在天、宽厚宏博的崇高境界。在离维也纳不远的地方有一条发人幽思的贝多芬小道,是贝多芬经常散步,构思乐曲的去处。哲学家多喜欢散步中思考探索,据说康德一生只有两次打破过他固定的在下午散步的习惯,一次是因为巴士底狱的陷落,一次持续了几天,因为读卢梭的《爱弥儿》。 贝多芬三重协奏曲 (Angelich/吉尔·沙汉姆/Gastinel/帕佛·贾维)
自弟弟于1815年过世后,留下一个八岁的孩子,贝多芬花去五年时间与弟媳打赢监护诉讼,他视孩子如己出,并以为有天份而揠苗助长。然物极必反,逼得侄儿卡尔终于在1826年举枪自杀未遂,并向警方控诉伯父虐待。贝多芬可谓用心良苦,用蛮力拉牛上树,可恨铁不成钢,若有苏轼的豁达就不自寻烦恼了。“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说小资,说庸俗,苏轼可以说傲视千古,余音绕梁,一行清泪,一生明澈,所以他成了最出色的人的分水岭与试刀石。纪昀品评苏诗,不时可见苛语,曾诘难《洗儿诗》“此种岂可入集?”而读到“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泄水”二句,还是不由得感叹人生需“住得沉痛”。
现代社会能否诞生康德、黑格尔、贝多芬级别的大师级思想家、艺术家?人类的精神能够达到何种水准,应该是以最高的大师的水准为标准的吧。比如说,如果没有贝多芬的话,音乐方面能够体现人类文明的最伟大的精神成就也许会矮一截。如今科技发展、网络普及,更多的人可以欣赏到美妙的音乐,艺术鉴赏水平有了大大的提高,但是再也难以诞生贝多芬那样伟大的大师了!在这么多严肃哲学问题之后,我们来一杯咖啡轻松一下如何?这杯并不是思念此生无缘人的Irish Coffee,也不是爱情中的Cappuccino,而是每杯都要用60颗咖啡豆调制成的贝多芬式浓咖啡,看会不会不眠不休,或埋首冥想哲学问题,对生命、对世界进行苦苦追索与浩叹,或长夜不停地聆听那超越生命之歌,因为所有真正的、独创的音乐都是天鹅之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