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谁主东洋》 作者:程万军) 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即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有一句对东方人的“盖棺评语”: “东方人天生具有奴性,使他们对压迫自己的专制政治既不反抗也不抱怨”。 亚里士多德怪东方人不争气,他可能是预见了千年以后,在“摆脱奴时代”上,西方注定比东方先走一步。 事实的确如此。13世纪—16世纪,欧洲迎来“文艺复兴”运动,引领这场运动的意大利“三杰” 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秉承希腊和罗马人留下的民主传统,挑战教会凌驾一切的“黑暗世界”。他们在黑夜中歌颂黎明,寻求人的独立自由。他们反对对人性的压抑,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精神追求,因为有了“文艺复兴”运动开路,西方在中近代,即渐渐过渡到“人时代”。 此时东方中国恰是大明王朝统治期。不能说这时中国一个“但丁”也没有,16世纪下半叶的万历年间,这里也出现一个惊世骇俗的思想家李贽,他与西方“三杰”一样,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然而,这个东方思想家的命运却与西方“三杰”很大不同。 虽然西方“三杰”也遭到统治者迫害——但丁遭受放逐,但他在流放途中,“不愁没有面包吃”。而李贽与但丁相比,惨不忍睹——他以古稀之龄,死于牢中割喉。 “难道我在别处就不能享受日月星辰的光明吗?难道我不向佛罗伦萨卑躬屈膝,我就不能接触宝贵的真理吗?可以确定的是,我不愁没有面包吃!” 这是但丁在流放期间,面对教会的威胁利诱,毫不妥协的慷慨陈词。这段话,一方面说明但丁是一个伟大而勇敢的思想家,另一方面,也佐证了西方统治者的专制空间并非铁板一块。 所以,但丁的流亡没有沉沦和毁灭,而是一个伟大的开端。 那么,到底是谁,敢冒大不韪,为被教父污为“巫师”的但丁提供“面包”? 这得感谢城邦民主的好处,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在被放逐时,但丁往返在几个意大利城市居住,有记载他去过法国巴黎。那里的人们可以不买教皇的账,他们也没有被教皇的恐吓吓倒,所以间或有对但丁这个“巫师”的同情和接济。 虽然流亡生活是艰苦的,但是毕竟还是有人不断为但丁提供面包,他的名作《神曲》也得以在“不愁面包”中出笼。《神曲》对教皇揶揄嘲笑,对自己所爱的人尽情歌颂。 文艺复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坚持下来,并形成了“阳光效应”。正因为西方整体环境对思想者的相对宽容,所以才造就了永垂不朽的但丁,以及伟大的人时代降临。而此时东方的大明国却还陷在对“邪士”李贽的诛伐中。东方人的奴性,无疑是在重复“李贽式命运”中被人为加固。 由此也可以说,“不变的奴时代”与“伟大的人时代”,是东西文明拉开差距的主标志。西方超越东方,早在大英帝国崛起前的文艺复兴之际就已注定。 |
来源:2015-03-04 历史大学堂 | 2015-03-05() |
如不慎侵权或内容有误,请即联系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