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些话看似漫不经心,实际对孩子的杀伤力巨大!分分钟摧毁孩子脆弱的自信和自尊。相信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已经听了不少这样的话。时过境迁,已为人父母的我们,是否还要再把这样的伤害一代接一代的传下去? 想毁掉自己的孩子?来吧,业界良心,专业技术,三分钟包教包会! 让孩子觉得没了自己什么都不行 例句示范:“要不是我和你爸,你能过得那么舒服?” “算了吧,看你这样子,就知道你也没啥出息!” 在我还在上小学的时候,曾经以大队长的身份在同学里做过一次调查:“在家你更不喜欢挨打还是挨骂?”让所有的大人们难以置信的是,60%以上的同学选择了更怕挨骂,原因是“打的话疼一会就过去了,挨骂的话听了难受”。剩下30%多害怕挨骂的孩子里也有很多写了备注“因为挨打的同时肯定也伴随了挨骂”。现在回想起来,言语的侮辱对孩子的伤害甚至远深于皮肉之痛。正如文章开头的那个女孩,她爸爸那句话也许是无心之言,但几十年过去,伤痛仍然存在。 例句示范: “你看人家小莉,从来没让父母操心过!” “隔壁家贝贝比你听话多了,我要是有个他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小时候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最痛恨的就是妈妈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虽然的确有个别孩子可以通过这种负面的刺激达到正面激励的效果,但绝大多数的孩子,在这样的刺激下,只会产生越来越重的逆反心理。“妈妈不爱我,她更爱别人家的孩子。”在这种刺激之下,很多孩子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有的孩子会有破罐子破摔的行为,“反正我也做不好”。有些甚至会产生自闭的倾向。 把自己塑造成家庭牺牲者 例句示范: “我这病,还不是为你操心累出来的?” “为了你,你妈就是吃糠咽菜卖血卖肾也要供你上好学校!” 正如我一直所说,付出和付出感、感动和自我感动,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付出感意味着委屈,一旦有了这种付出感,就会想获得对等的补偿。其实这样的自我牺牲,更多是一种错觉.明明所有的付出都是自己的选择,明明可以以更轻松的方式来解决同样的问题,却非要把自己塑造成牺牲者的形象。说到底,这不是真正的爱,而是打着爱的旗号的索取。做母亲的第一责任,是使你自己充满幸福感。只有这样的家庭氛围,孩子才会是幸福和感恩的。 口气威严霸道,绝不和蔼 例句示范: “我是你妈,你敢跟我顶嘴!” “你以为你在跟谁说话!”
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往往采取不耐烦的态度,摆出一副家长的权威,通过强硬的方式压制孩子的诉求。可殊不知每一个强势的家庭下培养出来的孩子,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有的孩子因此而软弱,没有主见,已经成年了还过于依赖家长。有些孩子却走向了叛逆,等到他们羽翼渐丰不再需要屈从与家长权威的时候,就选择了以极端的方式来反抗。真正的亲子关系应该是基于平等的沟通,温和而严肃地讲道理。即使这样在当时看来不如威胁的方式立马见效,可却是培养心智健康、独立自尊孩子的重要原则。 以过来人的身份掌控孩子的一切 例句示范: “要什么个人隐私,我看你的信还不是为了你好!” “没那么多为什么!听我的就好了!”
前两天看了一篇文章《比绿茶婊更可气的是“过来人婊”》,历数了这种做法带来的伤害。打着“我们都是过来人”、“别不满意,我这样也是为你好”等旗号,堂而皇之的掌控孩子的一切。这不是爱,是控制欲。孩子是人,也有着自己的想法、爱好和特点。这样养出的孩子,看不到天性的发挥,磨灭了鲜明的棱角,只是那个控制欲极强的家长造出的一件平庸产品而已。 迁怒孩子以自我排解 例句示范: “我每天上班那么辛苦,回家你还不让我顺心!” “看什么看!都怪你惹我生气,我才把锅烧糊了!” 曾经看到一些大V的知名言论:“我是你的妈妈,但我也是人,我也很辛苦,所以我也会发脾气。所以希望你能接受妈妈有时候莫名的生气和烦躁,接受妈妈在疲惫时偶尔冲你大喊大叫。不管怎么样,我都是爱你的。”呵呵,好感人哪!不如找块豆腐撞死算了!谁都有乱发脾气的时候,但我们之所以成为人,比动物高级的地方就在于,我们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一把年纪的我们,都不能以理性和就事论事的态度来面对我们的孩子,反而把孩子作为我们疲惫和情绪的出气筒。我们自己的的烦躁情绪和不完美,凭什么让2、3岁的孩子来买单? 以谦虚的名义当众出孩子的丑 例句示范: “还是你家孩子厉害!我家那个什么都不行!” “她啊,什么都比不上她姐姐!”
很多时候,我们这样说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孩子真的如此不济,而仅仅是为了好面子,希望在人前表现出自己的谦虚和客气。但我想告诉妈妈们的是,你在人前表现出的这些谦虚和客气,也许人家一转身就忘到九霄云外。没有人会因为两句客套的话而对你掏心掏肺,而你当着孩子的面亲口说出的这些话,对真正在乎你的孩子来说,却像一把剪刀刺进他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也许是他一辈子都难以走出的阴影。 给孩子无穷的压力 例句示范: “我和你爸是不行了,以后我们下半辈子就靠你了!” “妈妈这么辛苦,你以后要对我不好我都不想活了!” 我们尚且抛开这些说法的真实性,到底是不是真的我们离开了孩子就无法活。真正重要的是,这些话的背后,给孩子带来的,却是巨大的精神压力。孩子不敢出错,不敢放松,不敢有任何同龄人的轻松快乐,生怕一不小心就沦为爸妈的千古罪人。另一方面,天天把“我这辈子就这样了,你好好努力”这种话挂嘴边的人,如果你自己是一滩烂泥,凭什么能对别人恨铁不成钢?真正的教育,不在于理论的完美,而在于以身作则的榜样。 很多当父母的觉得孩子是我生的,说他两句,肯定也都是希望他好。哪有那么玻璃心,说两句还不行了!但我要说的是,孩子的心灵都是纯洁的。在生命之初,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很脆弱。也许多年以后,我们说过的这些话已经不会被牢记,但是对孩子性格潜意识的方面的影响却是持续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