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梭人的家庭都希望有更多女儿,挖布达瓦家有令当地人羡慕的7个女儿和1个儿子,可谓家族兴盛。
摩梭人自称“纳日”(他们更加习惯“纳日”这个称谓,而不是摩梭),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族群从汉代就居住在川滇交界的泸沽湖周边。据专家考证,他们的祖先属于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在元代又融合了蒙古族的血统。他们保留着以“母系大家庭”为核心的母系制度,实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这种社会和婚姻形态在当今中国是唯一的,在世界上都是极其少见的。世界各地的学者和游客称这里为“中国最后的女儿国”。 由于最近二十多年的旅游开发,摩梭人的传统生活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政府虽然在尽力保护这里的独特文化,但现代世界的文明还是不断冲击和改变着摩梭人的一切。母系制的基石母系大家庭开始分崩;摩梭人的心灵之火达巴教逐步绝迹;婚姻方式“走婚”被作为旅游宣传,甚至被扭曲丑化。中国最后的母系之花将继续绽放还是慢慢凋零?纳日,将何去何从?这些问题不断困扰着关心摩梭文化的人,由此带来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促使我将摩梭影像的创作一直进行下去,5年、10年甚至更长。 《划船人直玛》 身份 首先提起身份,摩梭女人在生活当中比男人更有身份更有担当,她们做各种体力活、掌管整个大家庭;男人要辅助自己的姐妹经营大家庭,同时为姐妹们的孩子承担起“爸爸”的角色。摩梭人的血脉是通过母女代代相传的。以女性为主体的摩梭大家庭由同一母系血缘关系的亲属组成,男女终生住在母亲家里,男不娶,女不嫁,家长由能干的女性承担,财产由女性继承。母亲是家中的根,女儿是家中的脉。可以说,母女共同铸就了摩梭人的现在和未来。这也是维持至今的一个古老习俗。 《老达布》
《上学路上》 孩子 在这个母系大家庭中的孩子相对较多,孩子们能得到更多的照顾和陪伴(几个阿妈和许多兄弟姐妹),虽然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但在这个大家庭中,孩子们依旧天天快乐的生活着,从图片中孩子们的笑容我们就能看出他们的天真烂漫和童真。 《院子里》
喇嘛 摩梭人信奉喇嘛教,但教派并不相同。泸沽湖东岸的摩梭人多信奉苯教(派),其他地方的信奉格鲁派。苯教的喇嘛是可以食肉和结婚的。格鲁派的喇嘛就要严格遵守戒律。同时摩梭人也信奉本土的达巴教。 达巴教是摩梭人本土的原始宗教,它是从氏族部落的巫术经过漫长的变革和多种文化交融,吸收了苯教、东巴教、佛教的文化逐步形成的。由于摩梭人没有文字只有语言,达巴教只能靠口传身授,由家族世袭相传。 “达巴”是摩梭人的巫师,能通神驱魔治病,他们记诵的经文包含了摩梭人的历史文化、天文地理、医学历法等重要知识,所以达巴教被称作“摩梭人的灵魂”。但是,随着旅游开发带来的社会发展,达巴教的传承面临巨大的困难,极少年轻人愿意学习达巴。一方面,达巴的收入很少,生活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年轻人更愿意到外面闯荡,崇尚现代的生活。 《葬礼》 目前四川2-3万摩梭人中仅仅只剩下几十个达巴,达巴教面临消失的危机。我在这几年调查和拍摄了四川省内近70%的达巴,两年内完成四川达巴图片库的建立,也同时为建立四川达巴协会做一些工作。未来,希望调查和拍摄能扩展到云南的达巴,用影像档案的方式记录当前所有达巴的状况。 《母亲和“儿媳”》 关系 摩梭人是母系制社会,所以家庭关系对于我们来说会有不一样的地方,本组的三张照片就讲述了摩梭人的三种传统家庭关系。 《母亲和“儿媳”》:摩梭人也有“定居婚”(指男人到女方家里生活或女人到男方家里生活,但后者较少见),在这个家庭里由于缺少女儿,“儿媳”如同自家女儿一样侍候母亲,虽然丈夫已经去世多年,但“儿媳”一样需要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 《走婚的夫妻》 《走婚的夫妻》:目前摩梭的年轻人会领结婚证“结婚”,也像夫妻一样感情深厚,但大部分摩梭人仍然保持着“走婚”的习俗,夫妻各自在自己母亲的家庭里生活,她们的孩子也由女方的家庭养育; 《阿妈和女儿》 《阿妈和女儿》:按照摩梭人的传统,孩子继承了母系家庭的血脉,并且大家庭中的孩子不分亲生,几个阿妈共同养育她们共同的孩子;
仪式 说完“身份”、“孩子”、“喇嘛”和“关系”,不得不提的就是摩梭人最重视的宗教信仰,而这些信仰都在重大时刻都会有仪式举办,独特的是:在这里外来喇嘛教和本土达巴教融合共存,生生不息。 出生、成丁、死亡,喇嘛和达巴都要做隆重的法事,对于每一个摩梭人来说,都是头等的大事。三个仪式标示着摩梭人的一生。从开始到结束,从始至终,都会有完整的过程和隆重的仪式。将一生谱写刻画的完整和生动,即便结束,也是一种美。 《成丁礼》 《新生》 朱晓安 1980年出生,16岁读中专时开始着迷摄影,19岁拜师学艺,20岁经营照相馆,22岁重回高中校园,23岁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读本科,32岁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攻读硕士。2012年开始对摩梭(纳日)人进行拍摄及人文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