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作者:李建广、岳小乔
每年两会,都是外界观察中国政治走向的风向标。眼下,2016年两会召开不满一周,干部问题就已被中央高层多次提及。 1、信号
3月7日,习近平在黑龙江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要“真正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直言,要“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俞正声在湖北代表团参加审议时表示,要“鼓励各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刘云山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推动形成想作为、敢作为、善作为的良好风尚”;谈起干事创业,王岐山在北京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真正敢于担当,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战胜不了的困难。” 中央领导为何在此时密集发声呼吁干部敢作为、善作为?一方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举措出台的数量之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但如果干部不下决心来抓落实、不沉下心来干实事,那么再好的目标、蓝图,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另一方面,当前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暗礁增多,阻力变大。面对困难,一些领导干部等待观望、消极应付的情况有所抬头,如果中央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那么避实就虚、虚耗光阴的做法就会蔓延,将贻害无穷。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万事开头难,开局之年更需广大干部真抓实干。中央选人用人的指挥棒已经非常明确,可以预见,今后,那些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领导干部将更多获得重用。 2、机制 重用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优秀干部,中央并非说空话,而是已经有了更深的考虑:通过建立机制,为这些干部“撑腰”。 如今,改革进入攻坚期,领导干部敢于担当,常常会触动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奶酪”。一些作风正派的干部,想干事却怕推进改革“太猛”被人告状,敢担当又怕因出错而被揪住不放。 对此,习近平强调,“要保护作风正派、锐意进取的干部。”这无疑给那些想干事却担心“动辄得咎”的干部吃了定心丸。正如习近平所言,“既要严格管理,又要热情关心”。严管是为了保证干部不走错路,但严不代表对干部冷漠无情。 如何做到“热情关心”?在宁夏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刘云山指出,“要把严格管理和热情关心结合起来,在认真落实干部管理制度的同时,更好地爱护和激励干部,为他们排忧解难,让干部满怀信心地谋事干事。” 激励与保护,将让那些想干事的干部有更多自信和底气。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说,要“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 激励、容错、纠错,这就形成了一个担事、干事、成事的完整制度闭环。通过健全激励机制,让改革创新者尝到“甜头”,看到干与不干确实不一样;通过容错机制,让领导干部不再战战兢兢,而是敢于蹚水过河;健全纠错机制,则为办成事提供了兜底保证,让改革与发展的双轮不跑偏,行稳致远。 3、整治 改革实干家将获重用的信号已经非常明确,然而有些不求上进的干部或许对此并不以为然:谁愿意干谁干去,我只要继续过着我那清闲舒服的日子就行。 这就打错了算盘。“能干的”中央要重用,“不干的”中央也不会放过。“决不允许占着位子不干事”,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健全督查问责机制,坚决整肃庸政懒政怠政行。” 既然“不作为”不行,那么随意作为可不可以?胡来一下,就算犯了错误、出了差池,反正中央不是鼓励干事么,干错事还有“容错纠错机制”兜底保护,没啥大不了的? 这同样不行!容忍失误,不是纵容错误,“容错纠错机制”绝非“乱作为”的“尚方宝剑”。习近平在参加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就提出,干部“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意思很明确:干部既要想干愿干,还得能干会干,不能胡干乱干。 纪委监督在上,反腐利剑高悬,“乱作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想自己少些、想群众多些”,“把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这两句话是王岐山在参加北京代表团和河北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 有些干部想干事但能力不够不会干怎么办?中央也有考虑。刘云山在宁夏代表团参加审议时表示,要把思想引导和能力提升结合起来,引导干部增强看齐意识,补好能力短板,想作为、会作为、善作为。 鼓励干部干实事、整治干部不干事、引导干部干成事,中央高层如此重视强调这件事,接下来该怎么做,各位领导干部应该很明白了。 本期编辑:崔鹏、石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