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社会里,当父母活着的时候,很多人可能对父母很不孝道。缺衣少食,少有问候,有病有痛,也不怎么关心,任其自生自灭。 但是,如果父母去世后,不管当子女的在父母生前对父母是否孝道,这时候,他们都会对父母的坟墓进行着意的修缮。而且,只要遇到相关的节气,这些人就算再没有空,都会去父母坟前打扫祭拜。 (网络配图) 那么,这些人为什么会在父母生前对他们不孝顺,而父母去世后,却一定要把他们的墓地修得非常漂亮气派呢?而且不仅会把墓地修得很气派,逢年过节的时候,还都会去打扫祭拜,非常重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说到这里,我们得先谈一谈古代的养老方式。 古人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这句话其实就说到了养老最核心的方式,就是“养儿”。也就是说,是靠儿女(主要是儿子)来养老的。老了以后,要靠儿女给吃给穿。父母去世以后,还要靠儿女隆重地把父母送上山去。 古代为了强化这种“养老”方式,还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孝道文化。孝道文化的形成,其实是违背丛林法则的。动物以及人类早期,都没有这种孝道文化。那时候实行的,是弱肉强食。如果某个人或者生命体老了,那么,他们必须让出统治地位,并且不可能再获得好的吃穿用度。他们的晚年,将会非常悲惨凄凉地去世,在饥饿、寒冷和疾病中去世。 (网络配图) 但是当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就开始特别强调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乃至于对父母的服从。这一点,显然就是从道德约束的角度,同时也是从法律制约的角度,来确保人类的养老问题能得到解决。 但是,尽管人类有这样的文化传统,又从道德上和法律上进行了约束。却仍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是孝道的。为什么不能保证呢? 根本的原因,是孝道文化违背了丛林法则的天性。丛林法则其实是人类的天性(或者说是人类的动物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人类的刚需。而丛林法则之所以会成为人类的刚需,原因是因为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农作物的产量又低。这使得物资很不丰富。在物资不丰富的情况下,为了让整个家庭有可持续发展,家庭里的三类人(老人、小孩、自己)中,只能满足自己和孩子。满足自己,是为了有力量进行生产劳动。满足孩子,是为了准备将来的养老问题。可满足老人,有什么作用呢? 所以,孝道的事情,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落实。也就是说,尽管可能很多人都是想尽孝道的。但是,他没有那个能力,因此也就无法完成孝道的任务。 (网络配图) 很多人不能确保孝道,可为什么他们在他们的父母去世后,一定要把墓地修得很气派,而且逢年过节,都会准时前往祭拜呢? 我认为,这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一种祖先崇拜的传统。 之所以有这种传统,是因为在人们的意识中,认为自己在一生中所能取得的成就,获得的幸福,都是祖宗的福荫所致。与自己的个人奋斗,反而关系不是很大。而且这种所谓的“福荫”,其实是一种“阴德”。所谓“阴德”,相当于祖先在阴间立下的功劳。 古人有个说法叫“封妻荫子”。就是一个人立下功劳以后,会让自己的妻子获得封赏,让自己的子孙后代获得好处。“阴德”作为祖先在地下积累的功劳,是可以对阳间生活的人“封妻荫子”的。而且阳间的人取得什么成就,还主要靠阴间的祖先立下功劳。 也正因为这一点,所以很多人虽然并不孝顺父母,但是他们特别重视父母坟墓的修建,特别重视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去父母的坟前祭拜洒扫。说白了,他们这样做,无非就是为了让祖先能够积下更多的阴德,从而让生在阳间的自己,能够得到好处。 说来说去,这些人之所以这样做,其实还是为了他们自己。 (参考资料:《孝道文化古今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