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对漠南的统治基本没问题,对于元朝这种……蒙不蒙汉不汉的政权来说,漠南这种蒙汉交杂区域就是对元朝最忠心的了(甚至在元朝到明朝时期,漠南的上都多民族驻军最终由于非常认同蒙古,形成了永谢布蒙古人,永谢布就是汉语“云需宫”的谐音),主要说说漠北吧。 漠北在忽必烈和阿里不哥撕逼时代,属于诸王统辖,阿里不哥仅为其中之一(当然身份特殊)。两人撕逼开始时,大部分漠北诸王都抱互相不理睬的态度,但是在阿里不哥和忽必烈各自抛开诸王自封可汗后,漠北诸王的态度就有了转变。 什么转变呢,就是大伙发现依托汉人力量的忽必烈的势力太强了,大伙就是抱团都打不过,这号人要是得逞了,以后库里台大会就别想着开了,谁都没发言权了。而要是大伙一起帮阿里不哥,日翻了忽必烈的话,阿里不哥实力也就那样,大伙还能像以前一样当长老,给可汗讲讲人生经验,还能维持自己的利益。 结果就是,漠北诸王几乎全部反对忽必烈,然后被忽必烈又一网打尽,当然这个过程非常漫长,终忽必烈一世,漠北都有叛乱,甚至漠北诸王引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杀入,就是不让忽必烈安心。 于是,忽必烈在漠北设立了这么几个机构。 第一个是,给漠北留一个“可汗”的傀儡替代品来哄蒙古人,就是皇子或者皇孙出镇,起初忽必烈以皇子那木罕为北平王(后封北安王),名义总辖全局(实际上军政大权他说了不算)。那木罕死后,以皇孙甘麻剌为晋王,总辖全局。甘麻剌在漠北蹲的非常久,最终导致蒙古人都认为“晋王”就是朝廷的副皇帝(这就叫县官不如现管),就跟小可汗一样。所以在明朝时期,北元的往往会封一个“晋王”做可汗之下其他人之上的职位,管辖仅次于可汗的部众数量,也就是明朝时期翻译过来的“济农”。 第二个是,设立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作为漠北真正的最高军政机构。宣慰司这仨字,说实话怎么看怎么搞笑,这是给归顺的其他少数民族以及外国人设的,然而漠北久叛,所以忽必烈也就成了不蒙不汉的气门芯了,给老家就弄这么个机构。 到了元成宗年间,四大汗国中窝阔台汗国已经被瓜分,其他三个都和元朝互相妥协了,大伙都认可元朝为地球球长,元朝也认可他们各管各的不能干涉其内政,于是漠北诸王就没了叛乱的靠山。漠北也日趋安定,于是宣慰司这种机构就不能设了,尼玛太难听了。于是就改设“和林行省”,在科布多则保留了称海宣慰司,以防万一(万一察合台汗国或者金帐汗国不守规矩、或者其他部落和诸王胡来)。 元仁宗时期,看起来是更和平了,反正剩下的三大汗国互相斗殴,但没人敢打元朝主意了,所以漠北可以从军管完全转正常行政了。于是就设立了“岭北行省”,下辖和宁路(就是原和林宣慰司,名字都改成和宁了)、称海宣慰司(科布多防御西方的军镇)、谦谦州(管辖西伯利亚民族)、诸王部落及其他部落。 由于漠北人口不多,而且和林、称海两地的人口比较集中,所以压根不用设州县,和宁路也就是唯一管辖蒙古人的行政机构了,称海则为军管区(元武宗以前就出镇这里,靠这里的阿兵哥登基)。而其他区域和人口都还掌握在诸王部落和其他部落手中,所以元朝在岭北的统治其实还是很大条,说白了就和林、称海、谦谦州两个半据点而已,为什么说谦谦州是半个据点呢……因为谦谦州的居民大多数是西伯利亚其他民族(比如吉尔吉斯人),或者边缘蒙古人(比如图瓦人),对蒙古的认同程度并不是很高。 不过嘛,漠北人口稀少,而且成吉思汗设置千户分化部落的老本还在,短期内不会形成强大的新部落联盟,元朝又时间不长,也没有给漠北部落从千户制复古部落形成部落联盟的时间,所以在窝阔台汗国灭亡、察合台汗国和金帐汗国不在敌视元朝后,仅凭漠北那些分散的部族,压根就形成不了太强的边患。 比如卫拉特,元朝时期翻译为“外剌”,很有运气地躲开了成吉思汗的千户制瓦解,虽然有所发展,但要形成政治实体来影响蒙古政治,还得到元朝灭亡之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