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各奖项获奖结果已经全部揭晓。 备受关注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空缺,这是从2004年最高科技奖空缺以来,时隔11年后该奖项再次出现空缺,也是自2000年该奖项设立以来出现的第二次空缺。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八条规定,国家最高科技奖授予两类科技工作者—— 一是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 二是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 自2000年至2014年,共有25位科学家荣膺国家最高科技奖,包括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叶笃正、吴孟超、吴征镒、闵恩泽、谢家麟等。 其中,2002年度、2006年度和2014年度,都只有1位科学家获得最高科技奖;2004年度,最高科技奖首次空缺。 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为何未能获评国家最高科技奖?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被国际同行誉为“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 据记者获悉,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评审有着严格的流程和时间节点,国家科技奖励办负责人透露,在2015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评审过程中,没有个人或单位推荐屠呦呦。 据了解,国家科技奖的评审工作流程为:推荐→形式审查受理(奖励办)→初评(通用项目从4万多名评审专家中随机遴选专家网络评审或审读、评审组会议初评)→评审(各评审委员会)→审定(奖励委员会)→审核(科技部)→审批(国务院)→颁奖(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2015年度国家科技奖的推荐工作自2014年11月初开始,截止日期为2014年12月15日;经公示、网络初评和会议初评,初评结果于2015年6月公布。 屠呦呦先生发明的青蒿素为保护人类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她获得诺奖也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但是最高科技奖有自己的法定程序——在规定的时间(截止日期为2014年12月15日)如果没有人推荐她,评选工作则无法启动。 2015年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评选结束后,从2016年起,国家科学技术奖在推荐与评审环节还将推出一系列的新措施,将使奖项在质量、数量、结构和程序等方面继续完善。 第一,完善推荐提名制。2016年的国家科技奖的推荐书在结构和形式上进行重大调整,突出推荐单位(专家)的主体地位。在推荐书结构方面,将“推荐单位(人)意见”调整到第二部分,并删除“第三方评价、曾获科技奖励情况”,同时增加客观评价内容;另外,完善推荐书填写要求,对主要完成人情况表、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成果经济效益、主要知识产权证明、应用证明、完成人合作关系、附件数量等内容进行细化和调整。 第二,健全最高科学技术奖评审。最高奖增设学术咨询环节,对初评通过的候选人征求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意见,并报评审委员会和奖励委员会。对候选人进行推荐公示,公布候选人基本情况、科技成就和主要贡献。 第三,增加学术团体推荐自然科学奖的渠道。拟择优遴选个别专业学会,试点推荐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对奖励品牌知名度高、奖励工作特别突出的社会力量设奖单位,进行动态调整,择优下达推荐指标。 第四,完善公示与答辩制度。制定推荐公示办法,明确公示内容、时间和范围;增加最高科技奖公示评议程序;对最高科技奖候选人进行推荐前公示;增加学术咨询环节。增加对第三方评价、完成人(单位)间合作关系等内容的公示。改变会议答辩方式,答辩由推荐单位与项目完成人共同参加。 第五,实行评审公众旁听制度。评审期间,主动邀请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推荐单位、科技专家和社会公众等代表,到评审现场旁听,并进行交流座谈。
本期监制/李骏 主编/李浙 记者/刘鑫 帅俊全 褚尔嘉 编辑/何宾 ©央视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