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是吴昌硕经常描绘的题材。吴昌硕作画的理念是“画气不画形”。
他曾道:“墨池点破秋冥冥,苦铁画气不画形。人言画法苦瓜似,挂壁恍背莓苔屏。” 吴昌硕 《露气》 吴昌硕画荷採用鲜艳的西洋色彩,大胆地以胭脂红入画(据说这种颜料当年要从德国进口), 配以大片厚重的荷叶,穿插揖让,在浓烈的红花墨叶对比中取得和谐,富于变化,韵味无穷。其浑厚的笔墨功底,使整幅作品在绚烂之上又不落入凡俗。 潘天寿先生曾评价:“他(吴昌硕)大刀阔斧地用大红大绿而能得到古人用色的複杂变化,可说是大写意花卉画最善于用色的能手”。吴昌硕的绘画艺术对齐白石影响很大,尤其是在赋色方面,都说齐白石首创红花墨叶法,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确切,但齐白石确实将这一特色完善并达到新的高度。 吴昌硕 《荷花》 吴昌硕 《荷花》 吴昌硕 《荷花》 吴昌硕 《荷花》 吴昌硕 《荷花》 吴昌硕 《荷花》 吴昌硕《荷花》 吴昌硕《荷花》 二、齐白石的红荷 齐白石画荷,不同于一般文人画家的观念传达与形式表现,是出于他对青少年生活的回忆:家乡杏子坞附近到处是荷塘,种荷、栽藕、采莲剥子是乡人劳动生活的重要内容。到了晚年,对家乡生活的回忆更是常常激发齐白石画荷的冲动,他画过晴荷、雨荷、枯荷、盛开的荷……,仿佛画家要把满腔的乡思都倾泻在这些熟悉的物象上。 齐白石曾有诗记述家乡的这段生活:“挂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灯尽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 齐白石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他不可能去做文人士大夫们的附庸,他艺术的情感与触角伸向了普通人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他虽从古师,但拒绝了“无病呻吟”的虚假。 齐白石笔下的荷图大多拥有固有的乐观健朗的神气,无论是秋荷、残荷、还是缀以虫鸟的荷趣图,荷花的形象皆挺拔而厚重,苍劲而清健。他主张画家必须以真实的生活为创作依据,不能笔下妄为,要对客观对象加以提炼和概括,以营造生动的艺术形象。在这个提炼与创作的过程中,齐白石则认为“在似与不似之间为妙,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齐白石画荷大致有两种体制,一是画近景荷,直接描绘荷叶、荷梗、荷花,穿插以禽鸟鱼虫等。这种体制由古代的折枝花传统发展而来,在变法初期,齐白石画荷主要受八大影响,以简练、冷逸、空灵、清瘦为主要特色。经过变法,吸取了吴昌硕的浑厚笔法,转为厚重饱满、浓墨艳色、强烈醒目。但其构图之变化多端、出人意料,与鸟虫相配生动有趣却是吴昌硕所不及的。他创造的红花墨叶法更是表现出了民间浓郁的审美趣味,一扫文人画的荒凉之气,传达出强烈的生命勃发的力量。 三、张大千的红荷 张大千曾说过:“画荷,最易也最难。易者是容易入手,难者是难得神韵。” 张大千《采莲图》 张大千画荷有许多独特之处。他跟弟子糜耕云说:“画荷主要在于画荷叶及荷梗。”他画荷叶喜用湿笔,学“八大”而略有变化;画荷梗喜用渴笔焦墨,个人风格突出。张大千晚年曾和台湾画家江兆申谈及他的画荷梗的方法:“大幅荷杆都是两笔完成,一笔从上至下,另一笔从下至上,两笔自然接榫。” 张大千荷花 张大千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曾亲赴甘肃敦煌,临摹佛教壁画。通过细心揣摩佛画中莲花宝座的造型,结合自己的写生实践,张大千领悟到了画荷花的真谛。敦煌归来,他的荷花为之一变,明艳中现拙厚,清新中见精神。敦煌古壁画的神采风韵,沉寂了千年之后,在张大千的笔下得以重生。 张大千《荷花鸳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