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有的情感产生于看到母亲的那一刻。是母亲教会我们如何去爱。 我们所有与人交往的方式,起源于对母亲的依恋。 我们受本能的恩赐,自出生起就会微笑与哭泣,正是这简单的面部表情维系着我们和母亲之间的情感,并使之在哭泣—拥抱—微笑间不断强化。 我们有各自的童年,在那段和母亲相依为命的日子里,我们学会了吃饭、学会了穿衣,学会了信任,也学会了爱。 与你的同事、朋友,特别是爱人的相处模式来自于对母爱的祭奠。 如果你的母亲在你需要她的时候总是能够及时出现,并给予你适量的温暖,没有疏忽,也没有宠溺,你将学会信任别人,从他人那里获得安全感,从而形成安全型依恋。当你长大成人之后,也会懂得在亲密与自由之间取得平衡,学会信任他人与被信任。 如果你的母亲在你的生活中显得过于淡漠,或过于粗暴,也许你并无机会与她建立信任,形成依恋。也许你从小就习惯了一个人,并在头疼脑热的时候一个人艰难度过,很难想象这样的你会对谁产生信任感。由于母爱的缺失,或不当表达,你也许学会回避。你是否觉得他人都不值得信赖,或者与他人都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所有的人都称赞你是个好人,但是却走不进你的心里?也许你认为,不需要有什么人走进你的心里,那本身就是个笑话。或者你也希望能够突破重围,与对方心心相印,但是当你距离的底线将被冲破的时候,你感到那样的不安和焦虑,迫使你回到原来属于你的位置。 又或许你是焦虑型。在你还是婴儿的时候,你体验过被爱的温暖与幸福,但是这样的礼遇并不在所有需要的时候出现,由于对它的不确定性和间隔性强化,你越来越迷恋这种被爱的感觉,同时又总感觉随时可能失去。由此,你总是感到焦虑,即使你的爱人正在说爱你,你也怀疑他下一秒就可能离你而去。所以,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用尽各种方法让他出现在你的视野里,并不断用各种手段来证明他的爱。 还有一种可能(但愿不是)你属于混乱型。记得有一句歌词“你别离开我,也别靠近我”,我想这是对混乱型依恋最好的诠释。爱和伤害都那么深刻,以至于你极度的希望依恋于他人,但当他人接近自己时,你又害怕被伤害,内心的矛盾不断激化。没有人知道(甚至你自己)你下一秒会伤害别人,还是狂恋别人,也许那对于你来说本来就是一回事。 原来一切来源于我们还是婴儿时与母亲情感的联结。所以当我们面对真爱的那个人时,总觉得自己又回到了儿时,感到安全与信任,感到宠爱与庇护,感到真挚与永恒。所以我们像宝宝一样与对方沟通,用“电报语”与对方交流;所以我们像小时候不喜欢妈妈抱其它小朋友一样,充满嫉妒与排他;所以我们也像母亲一样,可以牺牲一切给予孩子最好的。我们将对母亲的依恋转移到爱人身上,从一个家庭走向另一个家庭,在第二个人生里,同时行驶着母亲与孩子的双重责任。不管怎样,当你依偎在爱人怀里,和当爱人依附在你身边时感到一样幸福。在这样极度的爱情世界里,甚至没有了男女,有的只是母亲与婴儿。 想起情景喜剧《我爱我家》的片尾曲:“你是我怀里永远不懂事的孩子,你是我身边永远不变心的爱人”,生活是对科学最好的诠释。 2008年8月5日 (本文为2008年学习心理学时所写的学习笔记,文中母亲为泛指,指代抚育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他人“。文中阐述的是发展心理学当中的”依恋类型“理论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