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春节期间,在CCTV—6电影频道播出了1956年由张骏祥执导的电影艺术片《春节大联欢》。这部作品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用电影胶片来表现春节联欢晚会的一个历史记录。在今天,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中,我们还能够依稀寻到《春节大联欢》的痕迹。
真情的魅力
看完张骏祥导演的《春节大联欢》,感触很多。但最让我动情或者说最让我冲动的是片中呈现的一种真挚和热情。这种真挚和热情应当从两方面来解释:
总导演张骏祥(1910.12.27-1996.11.14)
导演岑范(1926.1.11-2008.1.23)
首先,这种真挚和热情是那个时代的特点。体现了举国上下对新生活的热切向往,对建设祖国的豪迈激情,对美好未来的展望憧憬这样一个主题。
导演谢晋(1923.10.23-2008.10.18)
执行导演林农(1919.1.23-2002.7.21)
再有,就是那些前辈艺术大家们,像张骏祥、林农、谢晋、岑范等这些知名的电影导演,他们是以一种极大的热情、非常严谨的构思,来投入、创作和完成这样一个特别的、特殊的艺术影片。
舞台监督谢添(1914.6.18-2003.12.13)
这个片子集中了当时我们国家最优秀、最杰出的艺术家们所表演的最精彩的节目。如周信芳先生的《四进士》、梅兰芳先生的《宇宙锋》等。看京剧大师那一招一式,那种眼神,那种手势,实在是一种精品的欣赏。
第三个节目:京剧《四进士》,表演者:周信芳(1895.1.14-1975.3.5)
第四个节目:京剧《宇宙锋》,表演者:梅兰芳(1894.10.22-1961.8.8)
看完这个片子之后,我又翻阅了一下《中国大戏考》,方知上述两位大家当年一个是60岁,一个61岁。而最年轻的艺术家,就要算25岁的新凤霞了,她的《刘巧儿》,可以说是传世之作。还有王凤仙、王文娟的越剧《李春香》,还有很多很多节目。使观众感觉到在这个片子里,每一位艺术家拿出来的东西不光是最真诚的,更是最经典的。
第六个节目:评剧《刘巧儿》选段,表演者:新凤霞
第二个节目:越剧《春香传》选段,表演者:徐玉兰、王文娟、孟丽英等
该片再一个特色还体现在:真正和真实地把当时工、农、商、学、兵、知识分子等各界最优秀的人物聚集到一起。像后来担任我们国家副主席的荣毅仁先生,当时他也作为一方面的代表。而像郭沫若、华罗庚这些文学家、科学家在这里群英聚会,展示了当时新中国中华民族的精英们的一个精神面貌,也折射出当时那个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荣毅仁
郭沫若向大家介绍华罗庚等各位科学家
除了对作品的欣赏,对片中导演构思的解析以外,此片荟萃了如此众多的文化名人更是一种宝贵的记载。这种记载,不仅可以让后代去观看,更重要的是去审视———这种审视不光因为有距离而产生美感,而且还有一些历史、社会的内涵,让我们去感悟。
真情,就是你对生活、时代,对作品,包括你要请来的艺术家和你要面对的电视观众的尊重;你创作的激情、投入的程度,你的创作构思,是不是能够凝聚和吸引这些人。往往有的时候我们觉得,可能是构思上的问题,或者是演员表演的问题,真诚、热情不够。在创作节目的时候,要看看作品是不是真正地从生活中来?是不是真正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真实情感。
前排左起:周立波、巴金、老舍
宽广的包容性
这个片子除了联欢、表演、相聚以外,还有一些时政信息的发布,如我们国家完成了一个什么样的计划、某某科学研究取得成果,还有人文方面的信息,像郭沫若刚刚参加完世界和平大会,赵丹和白杨的电影新作,以及当时新一代演员郭云泰主演的《怒海轻骑》等等。另外,节目中还有歌剧片断,并考虑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特点,还安排有歌舞剧,直接反映藏族人民生活的内容。这些信息,这些内容,对于一台文艺晚会来讲,从结构上,从品种上,是相当的丰富和集中。应该讲这个片子包容性很强,文化艺术含金量很高。
前排左起:白杨、赵丹
看完这个片子,我有“相识恨晚”之感。因为当年侯宝林先生在世的时候,有一年我执导元旦晚会,他曾给我讲过在这个片子中拍《夜行记》的片断。后来我也听到中央电视台上一代的老导演黄一鹤,也谈过这个片子里很多因素对他执导春节晚会有借鉴和启发。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我们一直无法看到这个片子。如果当时有机会能看到这个片子,可能对我执导元旦晚会或春节晚会都有非常好的启迪。因为它圈定出了一个银幕或屏幕联欢会形态的标准,做出了一个样子,里面有很多巧妙的结构,甚至是时空变化的技巧,到现在应该说,电视春节联欢晚会的模式里,仍有许多是滥觞于这个片子的。只是今天的春节晚会比起几十年前有了技术与内容更大的改进和突破,但大的框架没有变。
前排左起:徐玉兰、王文娟、袁雪芬、范瑞娟;后排左起:吕瑞英、金采风、张桂凤
作为一个有能力的导演,哪怕你是在做这种“特定时空播出、规定性很强”的节目,其文化思考基本上也是这样一个模式,那就是传承。可能这个传承不是人家教的,但是它开创的一种模式,是有规律可循的,你只要去研究,就必然会在你的作品中潜移默化地继承与发扬。遗憾的是,我们很少有人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再能这样直接欣赏到它,如此有目的地研究它。在这个片子里面,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应该说是比较完美的,因为有那样一个内容,所以构成了这样一个形式。那到底是内容重要还是形式重要?我觉得还是内容重要。从这部片子中我没有看到那些灯光、特技等花里胡哨的东西,或者是玩弄编辑技巧的东西,但从这部黑白片里,我们却看到了真情和实意,看到了真正的大艺术家在那里全身心投入地、非常神圣地表演。
左起:范瑞娟、金采风、袁雪芬、张桂凤、吕瑞英
结构上的特点
这部片子的结构是封闭性,它不是纪实,不是直播,所以多采用电影故事片的方法来结构和编排内容,能看到很多场景组合,内行人一看就知道是分场景拍摄,最后再剪辑到一起的。作为一种导演构思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种晚会的模式,它给我们后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借鉴。
第一个节目:儿童合唱《我们为你们歌唱》,表演者:北京市少年之家友谊合唱队
这里边的构思看似很普通、很大众,但却有时空的跳跃,甚至设计了一些带有假定性的场景。如演出现场之外的草园、农庄以及勘探队的帐篷里,人们正在收听这个节目的广播实况等。这实际上是一个构思非常完整的故事片,一个艺术纪录片。分场景拍摄,有前期的录音,也有后期的配音。但是它是松散型的,因为它不是靠情景,是靠环境把一个个节目组合在一起的。应该说,这部片子在文学创作剧本和导演构思上结合得非常好。
第七个节目:魔术《古彩戏法》,表演者:杨小亭
如果我们的编导能早一些看到这部片子并虚心研究,可能会以它做标准,方向性更明确地去继承、借鉴甚至超越它。我认为,如果现在要评奖的话,这个片子也应该是这种类别里拿大奖的。仅节目与艺术家阵容,就叫人瞠目,这就是精品,或者叫经典。
第八个节目:相声《夜行记》(违反交通规则的讽刺小品),表演者:侯宝林、郭启儒
由经典作品引起的思考
衡量是否为经典之作,要看它能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经得住几代观众的赏析,同时还不失为典型的作品。第九个节目:歌剧《草原之歌》选段,表演者:中央实验歌剧院
再有,就是看这部经典作品还给人以人生之感悟。比如像这个片子的导演张骏祥先生,我很崇拜他,上个世纪70年代我在部队的图书馆里就偷偷读过他写的电影导演的专著———《导演学基础》。还有谢晋老师,我们是忘年交。另外像侯宝林先生、赵丹、郭振清等艺术家,都与我有过愉快的合作和交往。有意思的是,这些老一辈艺术家的后代,像侯宝林先生的儿子侯耀华,梅兰芳先生的儿子梅葆玖、女儿梅葆王月等都与我合作过春节晚会。新凤霞的儿子吴欢不仅是我的好朋友,更是我执导春节晚会的搭档。至于郭兰英的女儿郭影,虽然她已经脱离了演艺圈,但是作为朋友,大家都有着很好的往来。
第十个节目:大合唱《向社会主义前进》领唱:周小燕
蓦然回首,大师们硕果仅存,而后人们想超越他们则更是难矣。真可谓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了。但作为艺术家们的风范及大师们在片中的表现,让人高山仰止,如今,科学技术的发达和先进也为电视节目的制作与传输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但是我仍在想,在现今大的节庆晚会构思中,是不是都是先进思想的荟萃与艺术精华的集中?这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地思考,好好地回味。
《向社会主义前进》,是影片上压轴的大合唱,由周小燕领唱。当时并发行了纪念徽章。
区别既是时代的,更是技术和观念的
这台晚会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晚会的最大区别,首先是时代特征。毕竟它表现的是上个世纪的一个艺术聚会、节日聚会,距离我们今天有45年了。有意思的是,我是1956年出生的,这个片子正是1956年制作的。片龄等于我的年龄,或者说这个片子的历史就是我的一个成长的历史时段。岁月更迭中,有很多变化,起码电视技术上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看到,那个时代搭景也好,去外边采景也好,空间是受到局限的。
第五个节目:歌剧《刘胡兰》插曲,表演者:郭兰英(导演安排她在群众中演唱)
现在,我们不仅可以在演播室里进行封闭型的录播,而且可以多场地、多地点地进行同步切换、同时播出,甚至能够异地传输。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从它真正作为一个品牌出现的时候,那就是直播。直播的优势和直播之后带来的辐射效果可谓盛况,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晚会,起码有10亿人在观看。
不同的时代,所表现出来的是技术、观念的差异。今天,艺术品种的丰富,表现手段的多样,包括优秀人才的层出不穷,歌唱家、表演艺术家、歌星、歌手、笑星等等,它应该表现什么?应该表现时代的开放和发展。
有些人可能感觉到,我们今天的春节晚会在表演和审美的时候,浮躁的东西可能多一些。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不是说仅仅春节晚会这样,网络也好,电视也罢,这种宽泛性,就有可能使得有些作品求大、求多、求长,而相比之下精致、精到、精细的追求就受到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