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经济走势、海外市场变动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近期我国金融市场出现了一定的波动。国内外舆论高度关注,并有不少疑虑。对此,经济日报推出系列报道“金融热点问题如何看”,你想知道的经济热点,在这都说清楚了。 ①关于汇率 “811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就没法保持淡定了。于是有人担忧:汇率改革是不是要按“暂停键”?央行在外汇市场的操作是不是干预了市场? 1、NO!大幅波动不会成常态 对于“811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的两轮波动,招商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宏观研究主管谢亚轩认为,运行正常的外汇市场也会出现超调,更何况长期适应对美元稳定升值的国内外汇市场。2014年后半期开始,美元升值较多,欧元和日元都大幅贬值。人民币则基本跟随美元,对美元贬值幅度有限。相对而言,人民币积累了一些贬值压力,这也是“811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调整的内在压力。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16年1月人民银行工作会上强调,将进一步完善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这一表态表明,管理层坚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政策目标,汇率大幅波动不会成常态。 2、我们得“有耐心” “汇率形成机制肯定会向市场化的方向继续改革,这点是毫无疑问的。”在人民币加入SDR后,央行副行长易纲曾如此强调。人民币汇率的短期波动并不会形成趋势,更不会改变我国汇改的大方向。用周小川的话来说,我们得“有耐心”。汇改的推进不可能一蹴而就,尚需一系列政策、机制和市场条件。 “汇率不单纯是个国内问题,更是两个经济体之间,甚至是多个经济体间的事情。”谢亚轩认为,要考虑中国作为经济研究意义上的“大国”,对其他国家有反馈影响,或者是说具有外溢效应。 近期我国金融市场的波动,尤其需要我国进一步加强对风险防范的重视,国内股市、债市、汇市、货币市场之间也有相互溢出的冲击。对外来说,汇改需要考虑的是尽量减少负面溢出效应,不在国际上造成相互叠加的影响;对内来讲,需要防止国内各个金融市场之间的交叉感染和相互冲击,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 连平表示,一旦人民币趋势性大幅贬值,容易形成“蝴蝶效应”,带来股市和汇市非理性的联动。这不仅不利于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甚至有可能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正因如此,周小川强调,改革要有窗口选择,讲求时机、配合和操作技艺。 3、管理≠取代 周小川指出,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方向仍旧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 市场并非总是万能。对外经贸大学校长助理丁志杰认为,“有管理”并不意味着政府要取代市场,而是如何更好地让市场在汇率的形成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可预见的未来,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基本稳定,仍将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主基调。 ②关于监管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金融风险隐患暴露增多。听说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是更适应现代金融市场的监管手段。这个“法宝”药效如何呢? 1、什么是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原有的金融监管重点在微观层面,主要关注单体金融机构的稳健程度。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实践证明,这种金融监管体制存在隐患,对单体金融机构进行风险管控,难以避免系统性风险的产生。个别机构的经营风险一旦暴露,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对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稳健性造成冲击。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是对原有金融管理体制的补充,主要针对系统性风险,着力平滑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波动和跨市场风险传染,目标是保障金融体系稳定性。 2、风险要怎么防? 按照风险产生的根源,系统性风险可以分为时间轴的问题和空间轴的问题两类:前者主要是指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后者则主要指风险在不同部门之间的传染性,相关联的机构和市场间由于风险传染会导致系统性破坏。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李波李波表示,为应对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政策主要包括两类工具:针对时间轴问题,主要通过对资本水平、杠杆率等提出动态的逆周期要求,以实现“以丰补歉”,平滑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波动。针对空间轴问题,主要通过识别和提高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和资本要求、适当限制机构规模和业务范围、降低杠杆率和风险敞口等,防范风险在不同机构和市场之间的传染。 社科院金融所副研究员郑联盛认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主要由3个方面组成:一是宏观审慎分析,以识别系统性风险;二是宏观审慎政策选择,以应对所识别的系统性风险隐患;三是宏观审慎工具的运用,以实现宏观审慎政策目标。 3、政策工具创新还得跟上 2015年底,中国人民银行提出实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MPA从七大方面对金融机构的行为进行多维度的引导,包括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情况、定价行为、资产质量情况、跨境融资风险情况、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等。 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些宏观审慎管理措施,覆盖了当前在维护金融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方面的主要关切,但对未来的发展来说,应该还是不够的。必要的信息和统计数据尚不充足,而这些信息和数据恰恰是开展宏观审慎评估和制定宏观审慎政策的基础。 对于怎样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周小川还提出,要强调宏观审慎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协同性,防止出现缺乏沟通、政策叠加或政策背离的情况,进而影响调控的效果。宏观审慎政策也需要有效的执行机制,防止协调成本过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创新和发展还有所滞后。新调控手段的补充没有跟上,导致实施宏观调控和维护金融稳定的有效性还不够强大。 ③关于风险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连续10个季度上升,不良贷款余额连续17个季度上升。关切地问一句:银行,你还好吗? 1、我们有准备 中国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信贷资产质量是经济运行结果的滞后反映,在经济下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银行不良贷款上升、信贷资产质量产生波动具有一定合理性。 从2011年开始我国GDP增速放缓,此轮信用风险上升与本轮经济结构调整的逻辑相吻合,涉及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如产能过剩行业风险持续暴露。 与国际大银行平均3%左右的不良贷款率相比,我国仍属于低位。更重要的是,目前银行业整体风险抵补能力保持稳定,“以丰补歉”准备较充足。 2、我们有措施 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银行业应对不良风险“有准备”也“有措施”:一方面,风险抵补能力仍保持稳定,“以丰补歉”准备较充足;另一方面,监管层已明确今年将出台多项措施,进一步提升银行业的风险损失吸收能力。 所谓“准备充足”,是指银监会已经要求银行业机构在贷款增速比较高的年份进行逆周期的拨备计提,突出体现在“拨备覆盖率”监管指标上。什么叫“拨备计提”?通俗讲,银行在发放贷款前,会先对这笔贷款预估一个损失率,将可能产生的损失提前提取出来作为准备,用来冲抵未来的真实损失,提出来的这部分就是“拨备”,这一过程也就是“拨备计提”。 “拨备覆盖率”则是衡量银行风险吸收能力的重要监管指标,指贷款减值损失准备占不良贷款的比例。根据最新监管数据,截至2015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81.18%,也就是说,如果产生1元不良贷款损失,商业银行已经提取了1.8元作为冲抵、核销准备。 银行内部人士表示,监管层早已要求银行在贷款增速比较高的年份进行逆周期的贷款拨备准备,对于监管部门确定的系统性重要银行来说,它应该在2013年底前拨备覆盖率不低于150%,拨贷比(拨备占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2.5%,以二者孰高为主;其他金融机构要在2016年底前达到上述标准。 ④关于调控 除了降息降准,央行工具箱里还有啥“宝贝”?只知道降息降准?你“OUT”了!公开市场操作、“麻辣粉”(MLF)、“酸辣粉”(SLF)是近期的“主角”。 1、降准降息并未“退休” 市场普遍认为,未来央行使用降准、降息等传统工具的可能性下降,取而代之的是SLO、SLF、MLF以及再贷款等更为精准、更具针对性、更能引导市场利率的各类公开市场工具。 但这并不意味着降准降息等工具就不再使用。连平认为,需要通过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的综合运用,更有效、更精准、更直接地实现政策目标,并达到价格型和数量型调控工具的优势互补,推动融资成本降低和金融效率提升,促进金融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正如《2015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所指出的:货币政策应保持中性适度,既要防止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总需求的惯性下滑,同时又不能过度放水、妨碍市场的有效出清,要综合运用好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2、货币政策仍需“稳步走”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日前表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方面,财政政策应该是主战场,因为财政政策是天然的结构性政策;而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如果过度宽松,会造成资产价格泡沫和人民币的贬值。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加深,货币政策需要站在开放的宏观格局来进行考虑,政策制定需要有国际视野,一方面需要考虑汇率的因素,如果我国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容易导致汇率贬值压力上升。降准等总量型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信号意义也较其他更强,容易强化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宽松预期,体现在汇率上,也会导致人民币汇率承压,资本流出、外汇储备下降。因此,降准降息等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需要更加慎重。与此同时,更需要完善公开市场操作机制,结合SLF、MLF、PSL等工具来引导市场利率下行,实现稳定货币流动性的目标。 3、工具多元用起来才“趁手” 今年1月,公开市场上实现净投放1.07万亿元,同时搭配使用SLF、MLF和PSL,释放的流动性规模几乎等同于一次降准,既应对即期的流动性风险,又舒缓中期的流动性压力。 2月18日,公开市场操作由每周二、四两次改为每日均可开展。“公开市场操作频率提高不但有利于抚平市场波动,稳定市场预期,同时对于完善公开市场操作机制、促进利率走廊的培育和建设,进而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机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这是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新阶段、货币政策调控机制转变,同时面临人民币贬值和资本流出压力的形势下做出的,是更加倾向于使用多元化、结构化、灵活性强的工具进行精准操作的体现。 在降成本的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也需要解决,这需要突破传统货币政策的范畴,把总量调控与定向调控结合起来,引导金融活水流向国民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近日,央行公布了对2015年度金融机构实施定向降准情况的考核结果:绝大多数银行信贷支农支小情况良好,满足定向降准标准,可以继续享受优惠准备金率;少数银行不再满足定向降准标准,不能继续享受优惠准备金率;一些此前未享受定向降准的银行通过主动调整优化信贷结构,达到了定向降准标准,可以在新年度享受优惠准备金率。对金融机构实施定向降准并进行考核有利于将金融活水引导至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建立正向激励机制,这是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的重要举措。
来源:经济日报、点钱(ID:click-money) 责任编辑:刘延佶 高斯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