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网络称为“无名女神”的李伟华年轻时候喜欢梳俩小辫子(来源:网络) 新华社记者余靖静
2009年的一天,“70后”画家张寅超,在上海城隍庙的地摊上,发现了一本老相册。 相册封面,是色彩雅致的绣花,针脚精细。 打开一看,几百张大大小小的黑白照片,不分年代。 仔细辨认,相册的主人应该是一名女子。 一张标注为“1945年”的照片,最打动张寅超。照片上的笑容,灿烂、温润。 这张照片拍摄于1945年,“无名女神”的笑温暖动人(来源:网络) “凝固了的美,流动在时光里。”张寅超后来形容。 “我被一种由内而外、净无瑕秽的精神气质给深深吸引和打动了。而这内在的光明原本是人类共通并且属于自己的。” 他买下了这本相册。 2016年初,张寅初在杭州的铁崧斋画廊内举办了一次老照片交流活动,展示了他所收藏的众多无名人氏照片。 应邀而来的上海《新民晚报》记者沈月明在翻阅间,也被这本相册吸引了。经过翻拍照片和梳理线索,2月中旬,沈月明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美国行摄”上,以文配图的形式,发表了一篇题为“民国‘无名’女神的一生”的文章。 令人完全没想到的是,这个微信公众号原来只有20多个关注者,而这篇文章点击的阅读量超过了百万次。 短短几天之内,各种新闻媒体和自媒体都在热议“民国女神”事件,相册的原主人及其家人、同事都被寻找到。 “实为开年喜庆及神遇之事。”张寅超说。 “无名女神”正骑着马(来源:网络)
这本老相册,流落坊肆、沉寂多年。 而今一经传扬,观看者纷纷折服于这个爱笑、喜欢骑马、跳舞、游泳的女子,尽管“不知道她的名字,不知道她的出身、也不知道她的归宿”。 有人久久不能掩卷,有人边看边掉眼泪,有人说,“通过这样的角度,看一个人的人生,让人感慨”。 “善良、温和、勤勉、干净。”老相册最早的传播者沈月明在文章中写道,“从九一八的枪声到‘文革’的落幕,她人生的黄金时代,其实重合了中华民族最苦难最动荡的岁月。她是如此的平凡和渺小,历史的风雨可以改变她命运的方向,却不能吞噬她”,“当所有‘资产阶级小情小调’被剥夺之后,她把拍照当成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我们找寻的不仅仅是一位不知去向的相册主人,更是追寻一种无法被磨灭的美。”张寅超说。 从留言看,他的追寻有知音——“容颜和地位等等永远抵不住时光,关于生命价值、意义追寻也需要一种‘相对滞后’的眼光,感谢张兄用这种独特而雅致的色调帮我们唤起了真、善和美,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而个体成长引申至整个人类的进步或也正源于这种沉寂下来的真诚和感动。” 装满“无名女神”照片的相册(来源:网络)
这本普通人的老相册,同时还唤起了许多人对老照片的珍视。 有人回家翻老照片,有人开始在朋友圈晒老照片。 “这些个人照片、家庭合影、既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内在精神传承的依托。”张寅超说。 “一张照片,就像一个切片,浓缩了生命每一段时期的信息。今天,人们拍照变得随意化,也少了仪式感。但是这本相册帮助人们回忆起了自己与过去的某种内在联系。” 作为小众的“老照片收藏者”,张寅超的动力之一是源自所学的国画人物专业——“老照片中那些人物的眼神、面容,在我心底激起层层涟漪”,审美本能“迫我倾囊购藏”。 而更早,可溯及他的童年,“我的外祖父及母亲都极为珍视与自身成长、家族经历相关的几乎所有资料及物件,其中家庭成员的相片占很大的比重,它们记录了生活的轨迹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更在我内心深处埋下珍爱细微事物和宽广世界的种子”。 2006年开始,他开始收藏老相册。“当时老照片每帧市价数百元,相册每本一二千元甚至更高,偶尔也能捡到些便宜而品相略次的”。 每次看到摊位上散放或堆积的老照片、相册时,他不免又为这些相片以及他们主人的命运感怀。 “从某种角度来说,我收藏的恰是别人所认为没用或者不慎遗落的物品。就像人生,我们似乎在不停地获得,却也在不停地失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