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民黄先生通过房产中介企业“链家”买到法院查封房的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广泛关注。上海市住建委随后对链家展开调查,并对涉事门店及人员处以暂停网签资格的处罚。然而,链家暴露出的中介乱象远非其一家。一份调查显示,消费者对房产中介行业满意度只占11%,这背后究竟是谁纵容了房产中介行业的乱象? 事件回顾:首付280万买了一套“查封房” 上海市民黄先生在2015年8月通过链家购买了一套400万元的婚房,在签订合同前,链家中介告知黄先生该房屋名下有按揭贷款,但卖家资产状况良好,且链家方面与黄先生确认,只要个人首付能达到七成即280万元,交易不会有任何问题。 但令黄先生没有想到的是,签订合同并交完10万元定金后,链家中介人员才告诉他,所谓“按揭”竟是两笔总价高达340万元的抵押债务,且房屋随时有被查封的风险。 为了不让10万元定金打水漂,黄先生只能硬着头皮往下走。在中介人员的建议下,黄先生进而出资280万元资助房东解除抵押。链家工作人员还借助链家推出的金融产品,垫资100余万借给黄先生周转,借款月利率为1.6%,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4倍。 然而,当黄先生支付了首付后,房东却将这笔钱款挪作他用。黄先生前往债权银行更发现,房屋抵押已于2015年3月逾期。随后,这套房屋在2015年年底连续被浦东、虹口及上海二中院三家法院查封。而链家却把全部责任推卸给了房东,称签约前查封的房子他们不会卖,签约后查封的房子不属于他们管辖的范围。在链家全程“冷处理”的情况下,黄先生只好自己去三家法院跑程序解查封。 对于黄先生的遭遇,上海市住建委24日回应,初步调查发现链家门店存在不规范的经营行为,目前已经开展正式调查。调查期间将暂停涉事门店和经纪人员的网签资格,调查结果将向社会公布。 逾半数消费者对房产中介不满 此番上海链家曝出的交易黑幕,仅仅是冰山一角。一直以来,房产中介的名声并不好,可谓是乱象丛生。有数据为证,2015年,上海市消保委受理的房产中介服务投诉量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长了40%。 本周,上海市消保委联合上海社科院公布了《上海市房产中介消费者满意度调查》。这份调查总计调查了上千名普通消费者,他们对各类房产中介的满意度只有11%,远远低于其他行业,而52%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满意”。 在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看来,11%的满意度是无法让人想象的低。房产中介是一个靠服务消费者生存和发展的行业,竟会累积如此多的消费者的怨愤,“归根结底八个字,诚信缺乏,规则缺失”。 房产中介乱象丛生 标低价钓鱼成惯例 调查显示,84%的消费者在服务中碰到过纠纷和争议,权益受到损害。其中,71%的消费者遭遇过电话骚扰,34%的消费者发现中介虚标房价。此外,消费者遇到最多的问题还包括:隐瞒房屋真实信息、合同陷阱、收费方式不合理等。 数据显示,有20%的已出售房源仍被中介挂牌用来招揽客户,41%的在售房源存在标低房价的现象,最终实际询问到的价格比网上标注价格平均高出近2成。此外,还有56%的房源在实地查看时与网上宣传不符。 “不标一个低价就不能够把消费者套进来。”唐健盛认为,发布虚假信息已经成为房产中介的惯例,“价格是用来钓鱼的。” 监管缺位举证难 消费者只能忍气吞声 尽管有8成消费者在接受中介服务时遇到过纠纷和争议,但调查显示,却只有20%的消费者选择举报和投诉。信息不透明,证据举证难,都迫使消费者最终不得不忍气吞声,敢怒而不敢言。 高级律师董敏华认为,房屋中介市场乱象的背后隐藏着多种原因。一方面是利益驱动,一些房屋中介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寻求利益最大化,不惜违法操作。另一方面,我国中介市场缺乏统一的指导和规划,相关法律制度缺失、监管不到位,且缺乏统一的诚信管理机制,给一些无良中介提供了可乘之机。 利用信息不对称,中介始终处于优势地位,消费者想维权并不容易,有关部门的监管应努力跟上,不能缺位。
本期监制/唐怡 主编/李浙 记者/魏然 编辑/张省 ©央视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