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人民画报》年度封面人物竺可桢 《人民画报》是中国国家画报,1946年8月1日创刊于河北省邯郸市,由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人民画报社编辑出版‘。 1948年5月,《晋察冀画报》与《人民画报》合并,是新中国出版的第一本面向世界的综合性摄影画报。 本辑选录了1954年-1956年《人民画报》封面照片,一起去感受60年前的时代变迁。 1954年第9期封面:讨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 1954年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6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在全国展开讨论宪法活动,这场讨论很快遍及全国城乡。 1954年第9期《人民画报》封面就是北京中央民族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正在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
1954年第10期:新中国工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
1954年第8期:合作社的打谷场。 土地改革完成后,中央人民政府把农民引向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到1954年8月,全国已有10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加上互助组,组织起来的农户已占全国总户数的60%。 这幅1954年第8期《人民画报》的封面照是河北省张玉璞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生产队的打谷场,一派忙碌景象。
1954年第12期:金兆陛正在和队员们研究怎样节约木材。 1955年第1期:天津第一橡胶厂的职员李淑华和她一胎所生的三个孩子。
1955年第2期:一个冰上运动爱好者家庭。 这张1955年第2期《人民画报》的封面是记者张吉年到哈尔滨采访时拍摄的一个冰上运动爱好者家庭。 那个年代,没有电视、没有网络,冬季,不怕冷的孩子们最大的乐趣就是去冰上玩耍,与大自然亲近。
1955年第3期:在和平、幸福的大道上前进。
1955年第4期:春耕开始了,新媳妇在娘家过完春节回家参加生产。
1955年第5期:矿工。
1955年第6期:祖国的花朵。
1955年第7期:“我们歌唱友谊” 中国青年给第五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的献礼之一。
1955年第8期:南京农学院农机系学生陈丽聪在国营安徽方邱湖农场做驾驶联合收割机的实习。 通过这种实践活动使学生们对所学知识有了新的认识。
1955年第9期:采标本。
1955年第10期封面:建国6周年大阅兵。
1955年第11期:苏联织绸女工库德里亚谢娃、石油工人齐尔科夫和中国棉纺织厂挡车女工黄宝妹、石油工人郭云生在观看苏联青年赠给中国青年的炼油厂模型。
1955年第12期:丰收的喜悦——在1955年,全国农村合作社运动达到高峰,高速发展导致了许多问题,不少地方出现了新建社散伙和社员退社现象。 这幅名为“丰收的喜悦”刊登在了1955年《人民画报》12月份的封面上3年后,比合作社更进一步的人民公社运动在全国广泛开展。 1956年第1期:京剧《穆柯寨》, 五十年前,《人民画报》的老前辈、摄影家吴寅伯先生曾拍摄过一系列关于中国戏剧的珍贵影像。其中,由张春孝和谢锐青主演的中国戏曲学校的经典剧目之一《穆柯寨》,成为《人民画报》1956年1月号的封面。
这是中央民族歌舞团各民族歌唱演员正在演唱《歌唱伟大的祖国》,这张照片刊登在《人民画报》1956年第2期封面上。
1956年第3期:华北农业研究所研究员。
1956年第4期:找矿苗。
1956年第5期:“五一节”青年们在欢乐的日期里。
1956年第6期封面:合作社里的少数民族姑娘 《人民画报》1956年第6期封面就是记者吴寅伯采访的云南省文山县已成立了的某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拉祜族姑娘萧淑和佧佤族姑娘高朝珍。 1956年第7期封面:革命圣地延安。 1956年第7期《人民画报》封面是画报社记者敖恩洪拍摄的一幅延安的照片,这是50年代中期延安宝塔山的面貌。
1956年第8期:泛舟。
1956年第9期:赫哲族老猎手。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他们世代居住在盛产各种鱼类的三江平原,以捕鱼、狩猎为业,历史上曾因穿鱼皮衣服而被称为"鱼皮部落"。 《人民画报》1956年第9期发表了一篇题为《在乌苏里江边上》的文章,介绍了这个当年还鲜为人知的民族。 当时赫哲人在政府的帮助下走出深山开始定居生活,有了温暖的家;村里也建起了小学校;除了渔猎,他们还学会了耕作,吃上了自己种的白米饭。于是,赫哲族老猎手毕代奎便成为这一期封面的主角。
1956年第11期:白石山人。 1956年11月,国画大师齐白石登上了人民画报封面,这一年也是齐白石声誉的巅峰。1953年,他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6年又获得了国际和平奖。 据说1956年著名画家张大千拜访毕加索,未见其原作,只见到一捆捆他临摹齐白石的画作。翌年9月,齐白石离世,享年93岁。
微言大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