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 (měng gǔ zú) 蒙古族牧民的足迹,被誉为“草原骄子”,充满着“塞北胡马秋风”的雄浑苍凉;
回族 (huí zú) 回民族的简称,你曾见过开斋节里的喜悦和虔诚;
苗族 (miáo zú) 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的制作及音乐舞蹈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里绵延、芬芳;
傣族 (dǎi zú) 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记载,不少节日与信仰佛教活动有关;
傈僳族 (lì sù zú) 唐代称为“栗粟”,经历了由金沙江流域一带,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的艰辛沧桑;
藏族 (zàng zú)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美丽神奇,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
壮族 (zhuàng zú) 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
朝鲜族 (cháo xiǎn zú) 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其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
高山族 (gāo shān zú) 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
纳西族 (nà xī zú)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后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
布朗族 (bù lǎng zú) 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 时称“蒲蛮”,居住的地区各异,故称谓也不同;
阿昌族 (ā chāng zú) 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
怒族 (nù zú) 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与傈僳族、独龙族等民族交错杂居;
鄂温克族 (è wēn kè zú) “鄂温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居住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
鄂伦春族 (è lún chūn zú) “鄂伦春”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
赫哲族 (hè zhé zú) 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称谓;
门巴族 (mén bā zú) 据藏文史籍记载,其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
白族 (bái zú) 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各地,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
保安族 (bǎo ān zú) 因信仰伊斯兰教,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
布依族 (bù yī zú) 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过去,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
达斡尔族 (dá wò ěr zú) 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
德昂族 (dé áng zú) 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
东乡族 (dōng xiāng zú) 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不同民族融合而成,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
侗族 (dòng zú) 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
独龙族 (dú lóng zú) 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
俄罗斯族 (é luó sī zú) 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过去曾被称为“归化族”;
哈尼族 (hā ní zú) 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地区;
哈萨克族 (hā sà kè zú) 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
基诺族 (jī nuò zú) 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其附近地区,自称谓“基诺”,汉文译称“攸乐”;
京族 (jīng zú) 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
景颇族 (jǐng pō zú) 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
柯尔克孜族 (kē ěr kè zī zú) 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
拉祜族 (lā hù zú) 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 “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
黎族 (lí zú) 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
珞巴族 (luò bā zú) 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
满族 (mǎn zú) 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
毛南族 (máo nán zú) 聚居在广西环江县南山区,是岭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们的祖先;
仫佬族 (mù lǎo zú) “仫佬”是“母亲”的意思,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
普米族 (pǔ mǐ zú) 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一带;
羌族 (qiāng zú) 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
撒拉族 (sā lā zú) 聚居在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
畲族 (shē zú) 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
水族 (shuǐ zú) 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聚居在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
塔吉克族 (tǎ jí kè zú) 虽然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但从远古时代起,他们就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
塔塔尔族 (tǎ tǎ ěr zú) 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古称鞑靼。“塔塔尔”原意为“茅舍”;
土家族 (tǔ jiā zú) 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贵州以及四川省(现在属于重庆市);
仡佬族 (gē lǎo zú) 分布在贵州省一带,少数散居在云南和广西;
土族 (tǔ zú) 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
佤族 (wǎ zú) 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原称“卡佤族”,196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
维吾尔族 (wéi wú ěr zú) “维吾尔”意为“团结”或“联合”,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一带,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过生活的“丁零”人;
乌孜别克族 (wū zī bié kè zú) 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元朝时称为“月即别”、“月祖伯”等,15世纪,逐渐形成民族;
锡伯族 (xī bó zú) 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现多数居住在新疆、东北,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
瑶族 (yáo zú) 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30多种称谓。
裕固族 (yù gù zú) 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自称“尧乎尔”、“两拉玉固尔”,起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
彝族 (yí zú) 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称繁多,因地而异,有“诺苏”、“密撒”、“罗罗”、“撒尼”、“阿细”等;
汉族 (hàn zú)
中国的主体民族,“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