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意被抛弃,才是足够好的妈妈 -- 温尼科特英国著名的儿童医生温尼科特曾经说过:“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不需要最好的母亲,只要足够好的(good enough)母亲就可以了。” 什么是足够好的母亲呢?温尼科特在其著作《父母——婴儿关系的理论》中这样注解:“足够好的母亲……起初几乎完全能适应婴儿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难以适应,婴儿的能力不断增长,她开始面对自己的失败。”我国心理学者曾奇峰对这句话的解释是:“一个妈妈越是能够面对和接纳她逐步被抛弃、失败的命运,就越能做一个好妈妈。” 谈到母爱,最常被提及的话语是:它是世界上最无私和伟大的感情。从成为母亲的那天起,这个被我们称呼为“妈妈”的女人在生活中就多了一份无尽的牵挂和使命。 关于母爱的话题,有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太多催人泪下。可让人困惑的是,在如此伟大的爱的呵护下,为何还有那么多挣扎的身影和窒息的呐喊? 欢欢是一名7岁的男孩,每次来都是用脚踹开咨询室的大门,气呼呼地抱着肩膀坐在沙发上,身后是一脸担忧又无可奈何的妈妈。拥有良好学历和工作岗位的妈妈为了更好地养育孩子,从生产后就义无反顾地当起了全职主妇,7年来含辛茹苦、无怨无悔,但当儿子越来越难以管教,并对她恶言相向、挥动手脚的时候,她惊恐万分。 尽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秉性,但像欢欢这样“内心似乎一直有个小火球”的孩子却很少见。他好像从没有开心的时候,每天都在发脾气,生起气来狂躁不已,说狠话、摔东西,父母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欢欢妈是一个对自己有着诸多不满的人,当全职主妇除了能照顾欢欢外,也是逃避与社会接触的一种手段。因为家境不好,欢欢妈从小没有跟着自己的父母长大,而是住在颇为富裕的姨婆家。尽管姨婆对自己视为己出,但这样特别的成长经历还是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她遗憾自己的成长中没有父母的伴随,这些自我需求全都放在了欢欢身上。欢欢从小就在接受各种兴趣班的培训,游泳、画画、钢琴、冰球……终于,当他坚持拒绝再碰已经练了4年的钢琴时,母子冲突升级到一个无法调和的程度。在妈妈眼里,欢欢是一个没有长性的孩子,而欢欢却愤怒地吼叫:“想学钢琴你自己去学吧,干嘛非要让我学!” 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内心中存在这种哀叹,但像欢欢这么小的年龄就能明确表达出“心声”的并不多,更多的可能转化为其他症状,比如厌学、人际关系不良、躯体不适等。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妈妈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不相信孩子的能力。因为小,所以很多事情都不能做;因为小,所以很多想做的事情都会错。以爱之名,以保护之名,很多妈妈对孩子的成长“横加干涉,简单粗暴”。 当孩子是婴儿的时候,需要妈妈无条件地,尽可能去满足他,给予的爱越多越好。然而随着孩子的成长,做妈妈的要逐步放手,要因孩子能力的增长而逐渐面对失败。如果妈妈总是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那么孩子就会压抑原本属于自己的本性。 李响是一名大二的学生,因为多门挂科被勒令退学。当其母亲试图帮助他走出困境时,却被他羞辱和指责,情绪崩溃。李响将自己的问题简单归结为厌学,但更深层的问题其实是抑郁,源头则在于彻底迷失自我。李响的成长环境随着父亲工作岗位变化,尽管衣食无忧,但没有稳定而良好的社会支持。父亲常年工作在外,家只是旅馆。母亲因为工作和家庭两方面的压力,情绪一直比较焦躁,对待儿子的方式也简单粗暴,很少顾及情绪感受。在李响看来,家庭带给他最大的伤害就是每次转学都不听取他的意见,也不顾及他的感受。而在这点上,父母却认为,每次转学都是为了他更好的发展,所谓“孟母三迁”。 深入了解李响的家庭情况后,可以感觉到这是一个严重缺少沟通的家庭。父亲为了给母子提供更优越的物质生活而拼命的工作,独自承受各种压力和挑战。母亲为了稳固后方而克制自己的情绪,不给丈夫抱怨添堵,也不向儿子倾诉排忧。儿子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也就没学会自我表达,更不得与人沟通的要领。一家三口就这样压抑着真实的自己而为对方活着,看似平静却暗流涌动,这一切终于在李响进入大学出现各种不适应后爆发。 成长中错过了的时光,需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弥补。而那些过去被冠名以“爱”的初衷,终究成为一把利器,成为永久的殇。 如果我们能在成为母亲的那一天就明白,这称呼意味着新的开始,这开始意味着陪伴和共同成长,而成长意味着接纳孩子随时涌现的全部可能性,那么,爱,就成为流动在家庭里的滋养之泉,浇灌出每个人的生命之树!
母亲在被需要的时候应及时出现,同样关键的是,她在不被需要的时候,应适时退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