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举北伐之际,元顺帝选择了保存实力,基本带走了元朝中央能顺利调遣的所有力量北逃,这也就使得北元得以抗衡明朝有了基本保障。 元顺帝带走的元朝力量里,逐渐形成了两个核心。一个是上都云需宫周边的驻军,以蒙古化色目人为主要军官,这一伙就是永谢布(汉语,云需宫)蒙古人。一个是元朝怯薛(皇帝的跟班)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皇帝仆从们,这一伙后来就形成了察哈尔(大略是古老的叶尼塞语、也可能是古老的伊朗语词汇“柘羯”在蒙古语中的演变)蒙古人。 而元顺帝北逃之前,就在蒙古高原存在并发展的,还有卫拉特(元代音译为外剌,明代音译为瓦剌)、科尔沁、兀良哈、蒙郭勒津等等等蒙古部落,这些部落在元顺帝北逃之际,人数都不多,或者散居蒙古高原周边而不是在漠北中心区域,所以暂时并不能左右政局,明朝刚建立时的北元,主要倚仗的还是元顺帝带回漠北的永谢布和察哈尔。 这其中,察哈尔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在整个元朝期间,毫无战斗力的纨绔子弟群体“怯薛”(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军主力,忽必烈之后完全丧失战斗能,成员基本都是纨绔子弟),清代音译为“克什克腾”。 而永谢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来源于多民族的色目卫军,色目卫军在元朝时代,人数和战斗力仅此于汉人卫军,是元朝的主力之一。所以一直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 蓝玉伐北元时,北元后主已经没法罩得住北元境内的各种力量了,所以蓝玉能顺利进军捕鱼儿海,一战功成。一来明军战斗力强悍,二来也是因为北元后主并没有能力顺利集结北元的所有力量和明军决战。所以题主梦见百万雄兵……可能真就是梦了。 捕鱼儿海之战,说白了就是明军百战之师,毫无悬念地蹂躏了躲在捕鱼儿海的一群老百姓和数量不多的正规军。 嗯,老百姓。能团结在北元后主身边的,大多数都可以笼统地归纳为“早期察哈尔”的元朝皇帝仆从,都是跟着元顺帝北逃的北京的文武百官(一群酒囊饭袋),以及或者被裹挟或者稀里糊涂跟着皇帝走的元代老百姓,或许多数都是些“北京人”。 很多人可能会脑补一出衣甲精良的明军和一群骑马如飞的蒙古骑兵决战的场面,只怕不存在于捕鱼儿海之战。更可能的场面是,一大堆盲从前朝皇帝北逃的遗老遗少、不明真相落难蒙古高原的北京群众,被明军毫无悬念地俘虏,然后枉死的枉死,殉国的殉国,活着的谢天谢地,可能还会很开心地回来。 没有被明军抓到的、逃走的、漏网的依然只知道跟着元朝皇帝走的,就是现代察哈尔蒙古人的祖先,他们此时依然毫无战斗力,直到一百年后的达延汗时代(就是明朝弘治年间),才逐渐适应了蒙古高原的生活,联合蒙郭勒津蒙古人,击败了永谢布蒙古人和卫拉特蒙古人,中兴了北元。 而蓝玉北伐时,跟着元顺帝北逃的正规军,则是色目卫军为主体,后世称为“永谢布蒙古人”的这一伙。这一伙人并不完全受元朝皇帝控制,元朝后期就多次祸乱元朝国政。自元末权臣伯颜(蔑儿乞伯颜,不是元初的八邻伯颜)之后,他们就没了一个主心骨(缺一个董卓)。所以没啥凝聚力,好处就是不容易被明军一网打尽。 而在捕鱼儿海之战后,由于早期察哈尔群体(忠于元朝皇帝的战五渣们)几乎被明军全部俘虏带回中原,早期的永谢布团体(跟着元朝皇帝瞎晃悠的元朝色目卫正规军)又零散没有主心骨。所以蒙古高原上的地头蛇们,就很快崛起了。 这些地头蛇,有诸王部落的部落民、有蒙古卫军的正规军、零散部落的部落民等等。如果没有捕鱼儿海之战,他们由于人口数量以及服从元朝皇帝惯性的缘故,可能还不会这么快崛起的。 所以率先崛起的,是支持阿里不哥后裔为主的一些地头蛇,他们拥戴了阿里不哥后裔为汗,不再称帝。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元朝就此没了。 然而,这些地头蛇,战斗力并不强,所以他们只是过渡品,而且汗位更迭还非常快,政治也非常不稳固。 所以,另一股战斗力强悍的就来了,就是从元朝原谦谦州来的吉尔吉斯人(非蒙古人)和称海的卫拉特蒙古人。 谦谦州,是元朝以前和窝阔台汗国激战的地方,在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域。由于此前是边防重镇,所以这里的部落民,依然保存着相当的战斗力。 称海,即科布多,是元代西北边防重镇。元武宗便是依靠此地兵力称帝的。 吉尔吉斯人的首领鬼力赤(鬼力赤是蒙古人,但其统治的部众是吉尔吉斯人)很快就崛起,吉尔吉斯人崛起后,很快就推翻了阿里不哥后裔的过家家小朝廷,拥立了北元后主的弟弟额勒伯克为新汗。 然而,同样是边防部落民的卫拉特蒙古人,却和吉尔吉斯人不卯。吉尔吉斯人不是拥立了额勒伯克嘛,于是卫拉特人就大举南下,杀了额勒伯克。 鬼力赤无法击败卫拉特人,而且吉尔吉斯人并不是都跟着鬼力赤混的。所以鬼力赤的实力并不强,他非常需要一个强大的盟友。这时候,基本整合了元顺帝带去漠北的正规军后裔——原始永谢布蒙古人的阿苏特小军官阿鲁台就崛起了。 阿鲁台到底是怎么慢慢整合了这些零散的元朝正规军的,不得而知了。反正到鬼力赤受到卫拉特的威胁后,鬼力赤在拥立新汗并废掉新汗的过程中,和阿鲁台结盟。鬼力赤和阿鲁台的势力,基本在漠北的中部和东部,明朝就用南宋对蒙古的称呼,将鬼力赤和阿鲁台的势力,称为 “鞑靼”。 而将此时跟鬼力赤和阿鲁台对着干的,活跃在蒙古高原西部和西伯利亚的卫拉特蒙古人,称为 “瓦剌(一个词,元朝的外剌、清朝的卫拉特)。 说白了。 明初的鞑靼,主要是永谢布蒙古人。鬼力赤后来被阿鲁台干掉了,因为比起坐拥明初蒙古最强力量——永谢布的阿鲁台来说,鬼力赤的实力不足以做自己的上司。 明初的瓦剌,就是卫拉特蒙古人。 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鞑靼就是元朝北逃的中央军残余,瓦剌是元朝在科布多和西伯利亚的边防游牧民军人。这也是为什么明朝多次北伐,却再也不能取得捕鱼儿海之战战果的缘故。毕竟,击败并俘虏一群士兵,比击败并俘虏一群没啥军事素养的老百姓难得多。 而后来,鞑靼和瓦剌的关系就没这么泾渭分明了,比如我们都熟悉的也先太师,他是瓦剌(卫拉特)人吧,但他的主要兵力同样也有永谢布蒙古人。 再比如,明朝另外一个“瓦剌”的著名首领,亦思马因太师,其实是个蒙古化的维吾尔人(哈拉辉特部、畏兀慎部,这些都是维吾尔人为族源的蒙古部落),其部下的主力也是永谢布蒙古人。但因为他们是从西边(哈密)来的,所以就被明朝笼统地归入了瓦剌。 而到了明朝弘治年间,察哈尔蒙古人(就是跟着元顺帝北逃的元朝纨绔子弟、市民百姓、匠户之类的)这些一直跟着北元的大汗转的战五渣们,在熬了一百年的战乱后,也习惯了游牧战斗,联合蒙古高原的另一股土著——蒙郭勒津(就是后来的土默特)蒙古人,在满都海夫人和达延汗这对夫妻的领导下,完成了东蒙古的统一。此时的永谢布蒙古人,完全是察哈尔蒙古人的敌人,但因为察哈尔蒙古人是在东面,所以明朝依然把他们归入鞑靼。 所以说,什么瓦剌鞑靼,其实都是明朝自己的粗心归纳,凡是东边的就是鞑靼,西边的就是瓦剌。 这次换个角度谈,不怎么严谨,但可能更容易让大伙理解。 ——————分割线———————— 然后我们谈清代的卫拉特。 卫拉特,就是我们上面说的元朝的 外剌(或者叫 斡亦剌惕)、明朝的 瓦剌。他们在成吉思汗时代,属于林木中百姓,是比较边缘化的蒙古人。所以你在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四面征战之时,看不到他们有什么活跃之处。 成吉思汗打散原来的部落组织,规划千户时。也没有打散卫拉特人,因为卫拉特人是蒙古的边缘,属于被羁縻笼络的,不是能牢牢控制的。所以成吉思汗时代,给卫拉特人设置了四个千户,但四个千户都归卫拉特首领忽都合别乞管理,换句话说,这个千户白设置了,卫拉特人归顺成吉思汗后,依然是自治的。 他们的活跃,开始于元朝前中期。 元朝前中期,包括卫拉特人在内的大多数边缘蒙古部落,都需要选择站队了。那就是,他们活跃的区域,处于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金帐汗国和元朝(包括阿里不哥短暂的伪朝廷)的边缘地带,所以在元朝前中期,卫拉特人有的选择依附阿里不哥和海都,有的选择依附忽必烈的元朝。在元朝和西北宗王(主要是海都和都哇)作战时,他们时而归顺元朝,时而选择和元朝为敌,反正就是一直在边缘区域,一直有仗打。 一直有仗打,就让卫拉特人能一直保留较高的战斗力。 所以在元朝平定西北诸王后,元朝在蒙古高原西部的科布多设置了防备西北宗王的屯田大营——称海宣慰司后,卫拉特人逐渐就成了称海的重要兵源。 称海的军事力量是很强的,元武宗就是依靠称海的军力称帝的。 到明朝建立后,卫拉特人不但因为长期是元朝的边防力量而得到了战斗力提升,更进一步繁衍,人口也多了起来,活跃范围也大了起来。 而在明朝前期,整个蒙古高原上,拥有较强战斗力的团体。也就是边防军卫拉特人和中央军残余永谢布人,所以在明朝前期,谁能掌握卫拉特人和永谢布人,谁就能主宰整个蒙古的政坛。 而第一个统一了卫拉特人和永谢布人的,就是脱欢太师,也就是也先太师的爸爸。他们是卫拉特人的世袭首领。 然而,在也先太师死后,卫拉特人和永谢布人群龙无主。哈密的癿加思兰、亦思马因兄弟猛龙过江,迅速掌握了部分卫拉特武装和大部分的永谢布武装。卫拉特人的势力就此沉寂了下来。 而这时候,北元大汗的直辖部众——察哈尔蒙古人爆发了,他们在满都海夫人和达延汗领导下,中兴了北元,把北元从董卓时代,恢复到了大汗集权的传统游牧汗国时代。 而这时候,卫拉特人还在内战,就这样被达延汗驱逐出了漠北,只能在新疆北部和西伯利亚地区生活了。 达延汗之后,卫拉特人依然群龙无主。达延汗的孙子——土默特(就是以前的蒙郭勒津部)的封建主俺答,崛起了。蒙古又进入了土默特独霸的时代。 1552年,俺答汗击败了卫拉特的八千辉特部。 1562年,俺答的从孙库图克图彻辰洪台吉在额尔齐斯河击败卫拉特的土尔扈特部,杀土尔扈特首领。 1574年左右,俺答的从太孙额勒哲依勒都齐,重创卫拉特的绰罗斯部。 在土默特蒙古人不断进攻卫拉特蒙古的同时,达延汗分封的另一股漠北封建主——喀尔喀诸部也不断向漠西的卫拉特人进攻,卫拉特的和硕特部首领就被喀尔喀人击杀。喀尔喀人在漠西的军事胜利,使得卫拉特人丢掉了漠西,只能退到新疆。 虽然蒙古史料一直管卫拉特人叫“四卫拉特”也就是卫拉特四部。但其实卫拉特不仅仅只是四部,而是有很多组成部分的。但是,由于明朝中后期,东蒙古势力(察哈尔、土默特、喀尔喀)的崛起,使得卫拉特人受到重创,一些卫拉特的强部如辉特部就受到重创变得不值一提,而以前不怎么起眼的部落如杜尔伯特部却因缘际会崛起,所以蒙古文史料中的“四卫拉特”其实历史并不久远,只是明朝后期形成的卫拉特政治局势。 而这四卫拉特,就是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和硕特。 准噶尔和杜尔伯特,都源于卫拉特最大的部落——绰罗斯部。准噶尔的意思是“左手”,因为在卫拉特人结盟作战时常在左翼而得名,游牧于额尔齐斯河流域。杜尔伯特貌似得名于某个祖先,他们游牧于阿尔泰区域。他们在蒙古高原的地盘,都被喀尔喀和土默特占了。 土尔扈特,源于明初的卫拉特首领太平。原本生活在额尔齐斯河和伊犁河流域,在明朝中期一度是卫拉特最强部落,但遭到土默特势力中的鄂尔多斯蒙古人的重创,后来又跟准噶尔争夺草场,两次失败,不得不西迁伏尔加河。 和硕特,是卫拉特蒙古人中唯一的并非边缘蒙古人来源,是蒙古族核心部分的后裔。他们和科尔沁蒙古人同源,都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哈撒尔的属民后裔。明初时,哈撒尔后裔阿岱汗曾经登上北元大汗之位,由于内部争权夺利、草场争夺。一部分人跟随阿岱汗的次子西迁,跟卫拉特蒙古人混在了一起,这些人就形成了和硕特蒙古人。 和硕特蒙古人的首领由于是成吉思汗弟弟后裔,所以在卫拉特人中有点特殊地位。和硕特的固始汗就曾经因为短期做过卫拉特的盟主,并率和硕特人征服了西藏。 四卫拉特因为东蒙古人的进攻和即将可能面对的满清的威胁,在逐渐发现内讧的不利因素后,在明朝中后期逐渐形成了一个松散的联盟。这个联盟以藏传佛教为意识形态,采取选举制来选举盟主,于是就有了卫拉特联盟。 最初,卫拉特联盟盟主经常由实力最强的绰罗斯部担任,后来绰罗斯部衰落。辗转到明末,和硕特崛起,和硕特的首领就经常当选四卫拉特盟主。 清朝建立后,和硕特人因为兵力分散(新疆有领地、青海有领地、还占着西藏),而且很早就选择归顺清朝,以及在其他卫拉特人跟哈萨克人交战时不管不顾(离我太远老子不管)。所以和硕特人逐渐就被其他卫拉特部落不喜,卫拉特人亟需一个能真正保障卫拉特蒙古人利益的新龙头老大,而不是窝在西藏跪舔清朝的和硕特人。 于是,活佛噶尔丹,就应运而生了。 我们知道,四卫拉特结盟的意识形态基础,就是藏传佛教,干啥都是用佛祖的名义。和硕特人占领西藏后,在宗教上就占据了很大先机。所以卫拉特人需要的新首领,得是一个在意识形态方面强势的人物,要能压得住掌握着西藏的和硕特人,最好是个活佛。 然后我们也知道,和硕特人占着西藏,一直能把持宗教话语权的藏族人肯定不喜欢,所以藏族人也希望和硕特人在卫拉特人中有个劲敌。 而这时候,内乱的准噶尔部,有一个在西藏当活佛的王子,那就是噶尔丹。 在西藏的桑结喇嘛(读过鹿鼎记的一定熟悉)的斡旋下,噶尔丹接受了佛的旨意,还俗了。还俗了之后就回到了内乱的准噶尔部。 然后剧情我们就知道了,这个还俗的活佛非常牛逼,迅速就统一了除西藏卫拉特、伏尔加河土尔扈特之外所有的卫拉特力量,成了卫拉特真正的汗。 然后我们也知道,活佛有点飘了,噶尔丹选择率军进攻漠北,要夺取蒙古高原。 噶尔丹的理想其实很简单,他不想只当卫拉特人的汗,他想当全蒙古人的可汗。 而噶尔丹率大军东进蒙古高原的时候,他的侄儿策妄阿拉布坦,却在新疆自立了…… 然后,孤独的噶尔丹前有强敌后无退路,就这么失败了。 策妄阿拉布坦是个很现实的新新人类,他明白,他叔叔噶尔丹的蒙古大汗梦是不现实的。所以他选择不朝蒙古高原扩张,而是选择朝哈萨克和西藏扩张,反正我当个汗就行了,图啥“可汗”的虚名呢。 策妄阿拉布坦和他儿子噶尔丹策零(这名字暴强,他六大爷的名字+古代吐蕃名将的名字)统治期间,基本是完全放弃了对蒙古高原的争夺,是要在新疆、中亚和西藏开创一个全新的佛教游牧帝国了。 准噶尔汗国就因此进入了极盛期。 然而,清朝还是胃口很大的,最后乾隆把他们给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