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8月2日,广东佛山南海警方接到一则报警,没想到竟是一位母亲的“大义灭亲”。 小女孩去商场偷了东西,被店员认出,并用孩子的电话手表联系到了妈妈。 然而无论妈妈和店员怎么追问,小女孩都不承认自己偷过东西。 妈妈没有打骂,而是决定直接报警,给女儿一个教训。 最后在民警的教育下,小女孩终于承认:看到小玩具漂亮,知道自己家里条件不好,不好意思向妈妈开口要钱,一时没忍住就偷偷拿了几个。 事后,女孩妈妈按原价进行了赔偿。 这一课,上得够深刻。 评论区大部分网友的态度是:支持,让她从小就知道,坏人是要被警察抓的。 才7岁的小孩子,偷了东西能这么沉得住气,说明根本意识不到严重性。 不过在评论区成片的叫好声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 有人质疑这位妈妈的解决方式是否太过直接粗暴,没有考虑到孩子的自尊心。 其中的一句回复,直接戳中要害: 比起自尊心,有一个正确的三观才更重要。 前不久,郑州也有几个熊孩子上了新闻。而家长的做法,却截然不同。 一位市民何先生把车停在路边车位上,结果附近五个孩子在车上来了段“现场蹦迪”。 把车直接当成了蹦蹦床,在上面跑来跑去,踩踏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何先生这辆新买不久的汽车,很多地方都被严重损坏,维修费用高达10640元。 结果,当何先生找到这几名孩子的家长,提出赔偿问题时。 竟然没有一家愿意站出来承担责任。 行车记录仪将一切都清清楚楚地录了下来,证据确凿。 有个家长却仍然理直气壮地认为:孩子不可能会因为踩踏造成这么大的损伤。 “孩子踩了下,车子不至于就坏了吧。” 家长还质疑车上的一些损伤,如果是鞋子踩的话不可能会这么尖锐。 还有一位家长,只愿拿出一千块钱赔偿费用。 并且对车主放话说:如果不同意,就去起诉好了。 双方未达成一致意见,何先生无奈,最终决定起诉。 熊孩子“糟蹋”陌生人的车,一模一样的事情,不久前也发生过一次。 7月21日晚上,广东省清远某派出所来了一位五六岁的孩子。 在警察的询问下,孩子带着哭腔说:“我刮花了人家的车,被人家查监控发现了。” 随后孩子的母亲也走进派出所,对民警说:孩子刚放暑假三天,就把别人的车给刮花,赔了4000元。 她想让孩子更好,认识错误和学会承担,于是就让孩子来派出所“自首”了。 小朋友一直在担心自己做错事会被警察抓走。 于是警察最后让孩子帮家人洗碗抵消赔偿金,作为犯错的“惩罚”。 欣然接受“惩罚”后,孩子最终安心跟妈妈回家了。 前段时间,还有一位罗女士在业主群看到一段小视频。 一个小男孩在小区电梯里按遍了每个楼层的按钮,恶作剧完之后迅速跑出电梯。 看着孩子推的自行车,她一眼就认出来电梯里这个孩子,正是自己的儿子。 在她的一再追问之下,孩子承认了是自己按的:“当时就是觉得好玩。” 住在26楼的罗女士决定,让儿子对整个单元挨家挨户地道歉。 希望能通过这种做法,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罗女士对儿子放下狠话: 只有得到所有人的原谅,才允许他以后乘坐电梯,要不然就走步梯。 说完狠话之后,这位母亲却又耐心地拉起了儿子的手。 陪着他走楼梯,一层一层地当面道歉。 “对不起,我乱按电梯了,有没有妨碍你们家里做的事。” 孩子每一句诚挚的道歉,都得到了邻居们的谅解。 视频发到网上,网友们纷纷点赞:有这样的一位母亲,孩子长大了也不会差。 熊孩子犯了错,家长若不好好管教。 如果只是赔钱,可能还不算大事。最可怕的代价,是“要了命”。 5月7日,安徽铜陵枞阳县,两名男孩在城区一条川流不息的主干道上奔跑玩闹。 短短三分钟内,来回横穿马路13次! 最终一辆路过的轿车还是避之不及,其中6岁的小男孩被直接撞了出去。 公安调查之后了解到,家长一直待在路边店内,完全没有注意小孩子的行踪。 广大网友的留言很是精辟:这不是车撞人,这是人撞车。 在家长看管失责下发生的危险事故,绝对不止一起。 动图都把人吓得不轻。 “赔钱”和生命比起来,虽然是小事。然而如果积少成多,最终也会成一笔惊人的巨款。 8月1日,就有一位杨女士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8岁的小儿子,两年来陆陆续续给游戏里充值了20多万! 这天她突然发现账户少了1万元,查询之后发现这笔钱竟是被充值到一个游戏账户。 她对这个游戏账户的充值清单进行梳理之后才发现,从2018年开始就陆续有充值,少则几百,多则好几千。 原来从2018年开始,她8岁的儿子就迷上了网络游戏,用妈妈的微信注册、登录。 一直以来为了方便,杨女士还给微信设置了1000元以内的消费不必验证与提醒。 怎么也没想到儿子会用自己的微信登录游戏,还会充值,更没想到会充那么多。 而类似杨女士这种孩子拿着父母手机乱花钱的新闻,实在是屡见不鲜。 甚至还有熊孩子直接把家里的卖房款花掉的。 而有些家长指出,在游戏中短时间进行大额消费时。 不到两个小时就能花掉几千元,最快在40秒内就充值了1296元。 这时候,平台本应该发短信提醒或设置当日充值上限。 但有些游戏平台为了赚钱,选择“睁一眼闭一只眼”,并没有给出相应的提醒。 在熊孩子的疯狂消费面前,家长固然有看管不力的责任。 但为了避免这些情况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平台是不是也可以及时给出提醒或警示、多设置一道门槛、付款时采取二次验证呢? “熊孩子”事件的家长们,总体上大概分为三种。 1、硬核派:认真道歉,并立刻用强制措施管好自己的孩子。 2、“与我无关”派:不情不愿地说一句不好意思,继续放任熊孩子的行为。 “反正我也道过歉了,你能拿我怎么样。” 3、“绝不认错”派:坚决不道歉、不管教,你急了反而还来指责你情绪激动。 “他还是个孩子,不懂事,你理解一下。” “这么大个人,心眼怎么这么小,跟孩子计较什么?” “你当过妈妈吗?等以后你做了妈妈,不一定比我好到哪去。” 正是听多了这些道德绑架的言论,才让人不止对熊孩子的忍耐度越来越低,对家长的体谅上限也越来越低。 所以当我们看到熊孩子被暴打的新闻时,总会有一种解气的快感。 如果说熊孩子是破坏者的话,熊家长就是帮凶,甚至是另一种层面上的“教唆”。 同样一件事情发生,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小错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而有的家长却直接打110,或拉上孩子挨家挨户赔礼道歉。 同样是孩子破坏了别人的车,有的家长面对实打实的证据还在逃避责任。 而有的家长为了警醒孩子,在赔偿之后还带着孩子去警察局“自首”。 其实有很多案例的问题,都是家长与孩子之间,没有足够的理解与沟通。 家长要用合理、温柔的方式解决问题,给孩子足够的尊重。 不要用“年龄小”为借口去道德绑架别人,而要把自己的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人去沟通。 不管什么情况下,年龄小,都不是故意做坏事的借口。 在家长好的引导下,再熊的孩子也可以改邪归正。 要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并且勇于承担、学着去弥补自己酿成的错误。 熊孩子的“熊”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家长一次次无条件纵容的底气。 在网友的评论中,也有人提到 “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故事。 故事讲的是一位母亲,见到自己的孩子偷偷拿别人家的针,不但不制止,反而夸赞孩子“能干”。 后来这个孩子又偷了别人家的鸡,母亲还是一顿夸,把偷来的鸡炖了汤给孩子喝。 结果这个孩子长大之后,性质越来越恶劣,偷盗大量金银财宝,犯了死罪。 临刑前,他借口想见母亲,见到后一口咬掉了母亲身上的一块肉。 他说:小时候我偷针偷鸡的时候,如果你打我骂我,我就不至于有今天。我的死,都是因为你! 孩子在社会上受了委屈,没人溺爱的时候,他会责怪自己的父母,把锅推给原生家庭。 孩子的话可能让父母寒心,但话并没有说错。 贫穷,远不止金钱上的贫穷,还有教育上的贫穷。 「人之初,性本善。」 每个孩子最初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一张白纸。 而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 都说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贤惠的女人。 每一个“熊孩子”背后,也一定有一个“熊父母”或对孩子缺乏关心的家长。 「子不教,父之过。」 这么一句古人都明白的道理,到了现代,却逐渐被淡去。 最后,旅行菌想再借用《论语》中的一句话: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意思是看到优秀的人,就选择他的长处学习。 看见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问题。 看到“熊孩子”的新闻或案例时,或许,也是时候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熊父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