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可能是轮回。家族轮回。 小时候在吼叫中长大的孩子,长大了也会吼自己的孩子。 就如同我们觉得父母顽固不化一样,我们也在顽固不化地对下一代执行小时候受到的语言暴力。 觉知过往,走出过往,改变的当下的教育方式,才能终结。 有一个妈妈在朋友圈分享说:“亲生的就是亲生的啊!上一秒钟刚刚被我凶,下一秒又在我怀里叫妈妈。” 孩子总是那么轻易地原谅父母。 如果是你凶了同事或者其他亲戚,没一段时间,肯定是修补不好关系的。 有的还因此反目成仇。 也许正是因为能这样轻松地获得孩子原谅。所以很多的父母就觉得吼吼孩子没关系啊。 但是如果你知道孩子被吼后心里在想什么,那你在下次爆发前一定能控制住自己,因为 虽然一句吼能让孩子马上安静下来,但是给孩子所带来的伤害,简直超乎想象。 闺蜜的孩子刚上小学二年级,她给我说自从孩子上学后,感觉自己的脾气差了很多:
可是每次一吼,看着孩子那怔怔的、可怜的样子就心疼,而吼多了,孩子就低着头哭也不说话,而且闺蜜发现孩子和自己关系渐渐疏远了,有什么事也不给自己说了,以前那个贴心的小棉袄不见了, 闺蜜心里很慌。 有一天,因为玩具的事她又吼了小孩,孩子很委屈地钻到了奶奶怀里,哭着说:“ 我不喜欢这个妈妈了,你带我走吧。” 孩子的话像针一样刺痛了她! 孩子的成长肯定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急躁的自己却用“吼”深深伤害了孩子,而且孩子不笨、不懒、不调皮,只是有时有自己这样那样的想法而已,为什么要用“吼”来解决呢? 吼孩子,虽然就是一两句话的事,但是却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犯了大错,会让孩子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还会伤害和谐的亲子关系。而更严重的问题不是表面上的那些,而是在以后,潜伏在孩子内心里。 做儿童心理咨询的朋友给我说:
在知乎上搜索关键词“父母的语言暴力”,发现很多在父母”吼式“教育环境中成长的自述者,要么心怀恐惧,不知父母下一步会做出哪些疯狂举动;要么畏首畏尾,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 某些自述者这么写道: “我自知我妈语言暴力的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我发现自己潜移默化的学会了她的语言习惯,无意识的时候也会把情绪带到话语里,一字一句都在伤人.......我知道这样下去只会把爱的人推得越来越远,可我难以自控。” “于是我渐渐关上了心里的那扇窗,难过的时候试着自我安慰,写日记,购物,奖励自己好吃的。我开始在家人面前沉默,试着逃离去到家以外的地方,也要记得如果以后有幸自己组建了家庭,要呵护他,不能让同样的悲伤,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在外面看着还正常,在家里暴躁无比,和他们永远无法用温和的语气说话。自卑敏感,别人一句话都能刺痛我,喜怒无常,对别人防备心很重,只要伤害过我的人,永远别想再接近我。” 很明显的,正是父母的吼骂,让亲子关系差点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话语,不是一阵轻飘飘的风,它是有力量的,它是有温度的。 它可以让孩子感觉到春天一般的温暖,也可以让孩子置身于刺骨的冬天,像一把把的刀子伤害着孩子,而吼骂,就是那一把把的刀子。 对于父母而言,吼叫或许只是1分钟的事情,但对孩子而言,其伤害可能贯穿一生 。蒙台梭利博士说: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心理学上也认为,任何一种心理疾病,追根溯源,都是童年时的创伤。 长期生活在"吼式"教育下的孩子,就像德国经典绘本《一生气就大吼大叫的妈妈》里的那只小企鹅。 它被父母的吼叫吓得魂飞魄散,内心充满恐惧与不安全感,虽然想张口说话,表达心声和需要,但又担心没有人听。 久而久之,只能以"不说话"来回避伤害。 图片来源:绘本《一生气就大吼大叫的妈妈》 那些被吼后不说话的孩子,容易形成这几种性格:
而更重要的是,这些孩子普遍没有安全感,对亲情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在亲子关系中不知道怎么和家人相处。 爱之深,责之切。做父母的谁也避免不了吼孩子,如果孩子"打不哭骂不语",我们就应该提高警惕了。 应该如何做,才能“解救”那个受伤孩子呢?
虽然我们都说要做一个慈母,和孩子相亲相爱,奈何,在亲子教育中,稍不留神,就处成了塑料母子(母女)情。 一旦我们大声吼了孩子,请记得给自己几分钟缓和时间,待到情绪平复后,蹲下来,试着去抱抱你的孩子,告诉他: “妈妈虽然吼了你,但妈妈对你的爱一点没有减少,下一次,妈妈一定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有能量的,父母吼孩子,传递给孩子的是负能量,孩子受负能量投射,感到恐惧,用“不说话”来抗拒这种能量。 但实际上,很多孩子没有消化负能量的能力,长期不说话,只会让负能量积郁在心里。 当伤害形成后,父母一定要事后补救。 心平气和地引导孩子说出来心中的真实想法,教孩子学会表达情绪、排解情绪,并郑重地和孩子保证:这只是情感的交流,不是对错的纠正。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完美小孩”,我们试图照着这个标准,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让他按照自己心中的那个样子生活成长。吼孩子,其实是父母对自身的一种不接纳。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只能是他自己,而不是我们的复制品,更不可能长成父母想要的样子。 不管是谁,在情绪烦躁的时候很难再去处理另外一些让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在心情不好又面对孩子“不乖”时,父母难免会简单、粗暴的处理问题。 但父母应该意识到,在工作与生活中难免遇到不愉快,需要给这种不愉快找到合适的出口,不要让无辜的孩子承担你的负面情绪。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也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1、每天回家之前先将自己的负面情绪说出来,能意识到这些负面情绪是控制脾气的第一步。 2、如果遇到孩子做错事,要将自己的心理活动呈现出来。例如:“宝宝,你故意打碎了杯子,爸爸/妈妈现在挺生气的。因为之后还要再花钱去买杯子,你的行为造成了家里额外的开销,所以爸爸/妈妈认为你这样做是不对的。”等等,既能在叙述过程中平静下来,也是和孩子交流的一种方式。 3、试着为这些负面情绪找到出口及解决方法。成人通常在发泄情绪以后会感觉好受一些。因此,当我们认识到自己有负面情绪时,可以用 跑步、做家务等健康的方式发泄出来,等理智回来了,再考虑应该如何应对。 4、当自己非常愤怒的时候,在心里默数30秒再开始讲话。如果自己的情绪尚未处理好就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可以坦诚但尽量温和地告诉孩子“我现在心情不好,可能会骂你而让你很难过,我不想让这件事发生,所以我们一起安静10分钟。”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南风效应”:
教育孩子也是一样:请用春风化雨般的温柔,润物于无声! 给他爱,给他力量,给他信心,你会发现南风虽然柔和无力,却能化为绕指柔,让孩子在风中起舞! 什么是命运?父母,便是孩子最大的命运。 什么是孩子的起跑线?家庭的教养便是他的第一起跑线。 别让孩子,输在你糟糕的脾气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