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下之中,最初指华夏民族兴起的中原地区。 万里黄河跨越千山,流到中原,全长453千米的洛河与之汇合。两河之间的这片区域,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地理名词——河洛。 山河拱戴之下,一座古都在洛河北岸诞生,以河为名,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这就是洛阳,中国唯一的“神都”。 图片|洛阳应天门夜景 · 图虫创意 © 01.四面环山,六水并流现在问一个人,死后想去哪儿?象征最高荣誉的回答,应该是八宝山。 若回到汉晋到隋唐的时代,这个答案可能是洛阳邙山。 古代有一句话,“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如果说苏杭代表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那葬于邙山,就是当时人们理想的终极归宿。 据统计,洛阳邙山汇集历代墓葬数万座,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共6个朝代的24个帝王长眠于此,还有秦相吕不韦、南唐李后主、大诗人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等名人归葬于此。 其他王侯将相、富商巨贾,更是不胜枚举,邙山陵墓一度多得“几无卧牛之地”。 图片|邙山陵墓群 汉安帝恭陵 · 图虫创意 © 邙山墓葬掀起了挖墓觅宝的狂潮,一种轻巧灵便的工具——“洛阳铲”由此发明,至今仍是重要的考古工具。 按中国风水学说,邙山靠山面水,藏风聚气,登山远眺,伊洛二川之胜尽收眼底,确实是绝佳的葬地。 地理意义上的邙山,虽然海拔只有300米左右,却地势雄伟,宛如一条巨龙,自西向东横卧于洛阳市北侧、黄河南岸,属秦岭余脉、崤山支脉,东西绵亘190余千米,号称“千年龙脉”。 图片|天子驾六马坑,发掘于洛阳周王城广场。“天子驾六”,为古代礼制的一种,指天子出行用六匹马拉的马车 在历史上,邙山也是重要的战场,为攻守洛阳、进军四方的战略要地。 邙山,如同中国史册的无字之书,记录了洛阳山川形胜的一页。 从总体上看,洛阳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势复杂多样。 图片|洛阳市地图(审图号:豫S(2019)019号) · 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河南省地图院 © 洛阳所在的河洛盆地,位于黄河中下游南岸,四面环山,西有崤山、中条山,南有熊耳山、外方山、伏牛山,东有淇山、嵩山等多座高山;北面是黄河,黄河南岸的邙山成为天然屏障,正好使洛阳免于黄河水患的侵扰。 山谷间风光秀丽,以自然生态著称于世,既有两山相峙的峡谷,也有历史悠久的山寨。 图片|河南省地势图(审图号:豫S(2019)015号) · 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河南省地图院 © 嵩县木札岭,石林奇峰,壁立千仞,山上原始林海遍布,古木参天。 洛阳白云山,一年之中常被云海覆盖,林深谷幽,瀑布飞跌。 伊川县九皋山,兼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奇”,是古人眼中离天最近的“天室”,也是《诗经》中“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的出处。 图片|洛阳白云山景区 · 摄图网 © 洛阳南部,位于栾川县的养子沟,处于伏牛山主峰老君山的怀抱之中,融幽、秀、险、峻于一身,堪称中原地区的“桃花源”,民间传说中女将樊梨花就是在这里养子教子。 洛阳城外,群山连绵,如城墙拱卫都城。古人凭借洛阳周边山势,设孟津、小平津、函谷、伊阙、广成、大谷、轘辕、旋门等八大关口环卫四塞,史称“洛阳八关”。 如此,洛阳雄关林立,更是名副其实的形势险固,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洛阳水系亦十分发达,除北边的黄河外,还有洛河、伊河、清河、涧河、瀍河等十余条河水汇流于此,地跨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 古都洛阳山川纵横,西依函谷秦川可君临天下,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河水汇流而有膏腴之地。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河洛地区代表着农耕文明的最高经济水平。 图片|河南洛阳伊河 · 摄图网 © 现在,引黄灌溉工程为洛阳带来了新的生机。 作为我国跨世纪第二大水利工程,位于济源以南的小浪底大坝,击水搏浪,气势雄伟,形成浩渺水面、曲折河道与雄伟山势相映生辉的胜景,既具备防洪、发电等多项功能,也吸引了大批观光游客。 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 在古代,洛阳有 “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 的美誉。 而今,邙山风采依旧,帝王陵墓隐匿于岁月深处。 据说,一千多年前,对洛阳青睐有加的隋炀帝曾登上邙山,向南眺望伊阙。 那时的他,心中也许想着,何不建都于此?或寻思着百年之后,归葬于邙山。 图片|洛阳栾川老君山 · 摄图网 © 02.万古千秋对洛城古人说,河出图,洛出书。 河图洛书,被认为是中华典籍、阴阳五行术数的来源。 传说中,伏羲看见龙马出于黄河,身有纹路,受到启发,根据龙马身上的图点,在洛阳画成了八卦;而大禹时神龟出于洛水,背有文字,在河洛治水的大禹据此演为《洛书》。 根据现有史料,洛阳有四千年建城史,其中的都城史长达1500年,号称“十三朝古都”,堪称我国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古都之一。 图片|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夏代文明浮雕 · 图虫创意 © 《史记·封禅书》中称,“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间。” 近代以后,考古学家通过洛阳出土的遗迹,打通了历史与传说的膈膜,发现了“五都荟洛”的奇观。 河洛盆地腹心,洛水沿河一线分布着五大都城遗址,从东到西分别为偃师商城(西亳)、“夏都”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和东周王城。 这些遗址之间距离只有30多公里,密集的都城分布举世罕见,从中可见朝代更迭,一眼千年。 图片|洛阳古都遗址示意图 · 摄图网 © 史载,商汤灭夏后,将都城建在河洛,史称西亳,即偃师商城所在地,位于二里头遗址东北约6公里处。 周朝建立后,周天子在今洛阳王城公园一带营建洛邑,认定洛邑是“天下之中”,直至周平王东迁,拉开了东周的序幕。 周天子在临近涧河和洛河的东周王城,经历了春秋战国的纷扰。周王室东迁到洛阳后,延续五百年而亡,天下一统归于秦。 图片|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 · 摄图网 © 秦朝发家于关中,没有定都东周故都洛邑。 汉高祖刘邦在楚汉相争中胜出后,建立汉朝,却一度选择洛阳为都城。但是,仅仅几个月后,一个叫娄敬的谋士就劝说刘邦迁都关中。 娄敬劝说的理由是,东周时期天子虽处天下之中,但天下诸侯都把他当成了摆设,“非其(周天子)德薄也,而形势弱也”。 这是说,从地势的险要程度来看,洛阳作为都城,并不如西边的长安好。 刘邦觉得有道理,就迁都到长安去了。他当年入关中时约法三章,备受拥戴,也有群众基础。 图片|东汉彩绘陶制百花灯,洛阳博物馆藏文物 · 图虫创意 © 到了公元1世纪,刘秀建立东汉,洛阳再续辉煌。 刘秀随兄长在南阳起兵,投身农民起义军,手下的功臣多为以南阳、颍川等地为主的山东(崤山以东)豪族地主,称帝后定都洛阳,也是为了守住自己的根基。 洛阳为东汉帝都,直到公元190年董卓之乱,汉献帝被迫迁长安,旧都洛阳毁于战火中,“宫室烧尽,街陌荒芜”。 图片|魏武帝曹操画像 · 网络 六年后,献帝东还时,关东群雄并起,只有一代枭雄曹操赶来接驾。 曹操迎献帝迁都许昌,其子曹丕称帝后,建都于洛阳,重修宫室。 司马炎代魏建晋后,西晋也定都于洛阳。 在乱世中崛起的魏晋两朝,都选择天下之中的洛阳为都城。但不久之后,历经永嘉之乱的洛阳再度陷入战火之中,成为北方五胡十六国争夺的战略要地。 洛阳的再次兴盛,要等到南北朝。 图片|北魏彩绘仪仗陶俑群,洛阳博物馆藏文物 · 图虫创意 ©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 孝文帝拓跋宏在执政期间,对朝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对推动北方各民族大融合功不可没。但他决定迁都洛阳时,遭到了部分鲜卑贵族的反对。 于是,拓跋宏假借南征为由,率领30万大军与朝中重臣南下。走到洛阳时,机智的拓跋宏干脆不走了,顺水推舟地将都城从边远的平城迁到洛阳。 北魏迁都后,重建洛阳城,鼎盛时期都城规模已接近隋唐时期的东都,且之后隋唐营建的大兴城与东都洛阳都有仿效北魏洛阳城的规格设计。 图片|洛阳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时期 · 摄图网 © 好景不长,孝文帝迁都仅仅40余年后,北魏两大权臣家族宇文氏与高氏,一个立足长安,一个东迁邺城,后来演化成西魏和东魏。 东西相争,洛阳地处两者中间,成为争战之地,难逃被毁的命运。正所谓,洛阳“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 北魏分裂后,一个名叫杨衒之的人奉命回到故都洛阳,只见“城郭崩坏,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眼前残破的一切,让他万分悲痛。 杨衒之的著作《洛阳伽蓝记》,表面上是写洛阳佛寺盛衰,实际上寄托了深深的故国哀思。 图片|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 · 图虫创意 © 然而,洛阳的风光史并未就此结束。 南北重归一统后,隋朝第二任皇帝隋炀帝杨广也是洛阳的粉丝。 隋炀帝在位时,举全国之力,重新营建东都洛阳,既是为了运送粮草,征伐辽东,也为了满足自己巡游天下的目的。 隋朝以洛阳为中心,修建了大量的粮仓。 其中,洛阳市出土的含嘉仓遗址,位于隋唐洛阳城北,被认为是当时最大的粮仓,到盛唐时期占了天下储量的近二分之一。唐朝皇帝在关中饥荒的年代,还要率领百官前往洛阳就食,得到一个“逐粮天子”的雅号。 图片|定鼎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为隋唐洛阳城外郭城正南门 · 摄图网 © 同时,杨广还下令开凿大运河、造龙舟,率领诸王、后妃、百官、宫人等十余万人南下,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船队长达百里,直到后来被手下大臣推翻,身死国灭。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抵余杭(今浙江杭州),北达涿郡(今北京),长达2000多公里,满足了杨广好大喜功的欲望,但更重要的是连通了南北经济动脉,加强了洛阳的中枢地位,洛阳不久后就增长为百万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 隋炀帝还在洛阳的南市举办过一次盛大的“招商引资”活动。他命人把洛阳城的树木用红绸子围起来,请外国商人免费吃饭,洽谈生意。 当时,洛阳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之一。 作为皇帝,杨广为后世留下了不朽基业,但他也是一个亡国之君,自古以来毁誉参半。 图片|隋唐大运河示意图:洛阳为大运河的中心枢纽 · 网络 另一方面,隋唐两朝皇帝都出自“关陇集团”。 这是由西魏权臣、北周的奠基者宇文泰融合其所割据关陇区域内的鲜卑六镇民族,及其他胡汉土著而成的军功贵族集团,以关中长安为基本盘。 从北周到隋朝再到唐朝,三个朝代的权力更替,实际上是在关陇集团内部进行的。论关系,唐高祖李渊还是隋炀帝杨广的表哥。 隋炀帝杨广对东都洛阳进行营建,本质上也有倾向山东、江淮士族等新势力的因素。因此,后世有人将此解读为杨广与关陇集团的决裂,也正是此做法推动了隋末的政治洗牌。 图片|应天门,为隋唐洛阳宫城的正南门,曾号称“天下第一门” · 摄图网 © 隋炀帝的步子迈得太大,引起了后来人的警惕。唐初几代皇帝,都在关陇与山东两个集团之间权衡,兼顾洛阳与长安的地位。 到女皇武则天执政时期,她使洛阳超越了长安。 武则天出自山东寒族,本不是关陇集团的成员,她既当过唐太宗的才人,也是太宗之子、唐高宗李治的皇后,一生经历颇为传奇。 唐高宗在位后期,才能出众的武则天在旁辅佐,形成“二圣临朝”的局面。到高宗去世后,武则天已经掌握唐朝权柄。 为了让自己登位称帝,建立新秩序,她改东都洛阳为“神都”,使之凌驾于长安之上,之后假托弥勒佛转生,代唐为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称帝这年,她已是67岁高龄。 图片|武则天画像 · 网络 在洛阳,武则天重视选拔人才,甚至亲临考场,主持科举考试。 她说:“天下之广,庶事至繁,非一人所能周也。” 武则天广开入仕之门,用庶族新兴阶层逐步取代了关陇贵族的地位,推动科举士大夫兴起,而使门阀士族走向没落。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之举。 此外,武则天在洛阳城市建设的最大动作,是修建明堂和天堂。 史书记载,明堂有三层,高度约为88米,中有通天柱上下贯通。而天堂更宏伟,一共有五层,中间放置一尊大佛,仅佛像的小指就可并坐数十人。明堂和天堂都在建成不久后遭火灾或风灾,毁掉后,又重建。 图片|在遗址上重建的明堂天堂 · 图虫创意 © 史载,为了重建,“日役万人,采木江岭,数年之间,所费以万亿计,府藏为之耗竭”。 从记载来看,明堂和天堂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单体木构建筑,一直以来,人们甚至不敢相信它们真实存在过。 直到1986年,洛阳一个施工现场意外挖出了一个直径3.67米的巨型柱坑,人们才相信,天堂和明堂不是传说。 在武则天的治理下,肇始于隋朝的隋唐洛阳城发展到一个高峰,经济、文化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公元705年,武则天在洛阳上阳宫病逝,政权重归李唐。她的儿子、唐中宗李显复位,还都长安,此后有意降低了洛阳的地位。 图片|唐代以来,洛阳牡丹甲天下,刘禹锡有诗曰:“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 摄图网 © 神都洛阳的记忆,逐渐变得模糊。 尽管此后洛阳仍为大唐东京,是重要的国际都会。但唐玄宗年间的安史之乱,倾覆了帝国的盛世,也让洛阳跟着遭殃,陷入战火之中,元气大伤。 “诗圣”杜甫早年在洛阳居住,见证过其鼎盛繁华,但到了安史之乱后,四处漂泊的他不敢跟人打听洛阳的情况,害怕那个梦幻的神都彻底成了追忆。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杜甫《忆昔二首》(节录) 图片|近年重建的洛阳明堂 · 摄图网 © 安史之乱后,洛阳作为大运河中心的地位,也受到了挑战。 从江淮连接到洛阳的通济渠,由于安史之乱断航淤塞长达八年,直到764年,朝廷理财大臣刘晏重开汴河,并改革漕运制度后,开封的水运地位逐渐崛起。 四方转运的粮食货物不再进入洛阳,而是由汴河经黄河入渭水,直达长安。在帝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大背景下,洛阳丧失了大运河的中心地位,日渐衰落,后来被开封所取代。 图片|洛阳古城丽景门 · 摄图网 © 907年,唐朝灭亡。 在藩镇割据的基础上,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暂的政权,其中前三个朝代都曾建都洛阳,后两个朝代都以洛阳为陪都。 至此,洛阳结束了它作为国都的漫长历史,逐渐退居为“二三线城市”。 北宋立国,以开封为东京,作为国都,洛阳为西京,成为陪都。 宋太祖曾考虑迁都回洛阳,但其弟赵光义(即宋太宗)极力谏阻。 他对哥哥说:“大哥,你到洛阳吃什么啊?”此时的洛阳,已经丧失大运河中心的区位优势,无法源源不断获取来自南方的粮食物资。 赵光义还分析道,以洛阳为陪都,一旦发生战乱,更易依靠其山河关隘进行退守。他虽这么说,但后来北宋灭亡,也没利用好这一优势。 图片|洛阳洛邑古城,位于洛阳市老城区,包含文峰塔、河南府文庙、妥灵宫、四眼井、金元古城墙遗址等多个历史时期保护建筑 宋代之后,洛阳这座城市,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样特点鲜明,也不如从前般耀眼。 到金、元、明、清四代,洛阳已经降为府城,规模缩小,难得迎来贵客,却是作为明朝暴发户、福王朱常洵的封地,以及晚清光绪皇帝的行宫。 民国时,洛阳曾于抗日战争时短暂地做过徒有虚名的“行都”。但更让人心痛的是,当时日机狂轰滥炸,洛阳文物古迹多遭破坏。 图片|洛阳古城老街 · 摄图网 © 03.文明的回响1981年,洛阳发掘的唐代安菩墓中,墓主人身上的一个细节引起了考古学者的注意。 这座唐代古墓发现了大量的陪葬品,墓主安菩是出自安国的贵族,后来在唐朝当官。 安菩死后只带了一件随身物品,那就是他手中紧握的罗马金币。 整座墓是独特的坐南朝北格局。这名来自今哈萨克斯坦一带的胡人,似乎至死都在眺望远方的故乡,他手中握着的罗马金币,代表对西域的想念。 图片|洛阳龙门石窟天王像 · 摄图网 © 在“世界遗产名录”中,洛阳,是中国第一座同时列入大运河与丝绸之路两个世界遗产的城市。 汉唐盛世,沙漠驼铃声声,使者、商旅、僧人、工匠等,经过古丝绸之路,到达洛阳,带来西域特色的文化,也倾倒于神都的魅力之下。 图片|洛阳人文地图(审图号:GS(2019)3773号) 东汉明帝时,有一天,皇帝梦见一个全身金色的人,在殿前飞绕而行。 大臣告诉他,在遥远的西方有类似的传说。 汉明帝听罢大喜,派中郎将蔡愔、博士秦景等向西而行。在西域,蔡愔一行遇到了天竺僧人迦摄摩腾与竺法兰,抄得佛经四十二章,并邀请两位高僧前往大汉都城洛阳传授佛法。 永平十年(67年),蔡愔一行陪同迦摄摩腾、竺法兰跋山涉水,用白马驮着佛经回到洛阳。 汉明帝为此在洛阳修建了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这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被尊为“祖庭”、“释源”。 图片|洛阳白马寺 · 摄图网 © 曹魏甘露五年(260年),一个名叫朱士行的人在京城白马寺受戒出家,取法号“八戒”,他成了历史记载的第一个正式受戒的汉人。 佛教来到洛阳,已经融入中华文明,变得中国化。 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时期的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古关“伊阙”,见证了西域佛像传入后,与中原艺术的融合,断断续续开凿400多年,现存佛像10万余尊,形成横跨两山的壮丽石窟群。 武则天还是皇后时,丈夫唐高宗以她的形象在龙门石窟造了一尊佛像,武后还为此捐助了两万贯胭脂钱。 这尊佛像高达17.14米,脸庞圆润,慈眉善目,带着神秘微笑,据说是武则天四十多岁时容貌的再现。此即洛阳龙门石窟最著名的象征——“卢舍那大佛”。 图片|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 · 摄图网 © 洛阳,也是道家的发源地。 公元前6世纪,孔子从鲁国风尘仆仆地来到洛阳东周王城,考察周朝的礼乐制度。 《史记》记载,孔子在洛阳与管理周朝图书典籍的老子有过一次会面,并虚心地向老子求教。 后来,孔子对弟子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也!” 老子在东周当了大半辈子的“图书管理员”(守藏史),后来辞官归隐,西出洛阳,骑着青牛,一路来到函谷关下。 关令尹喜也是个好学的人,他得知老子即将隐退,请他著书留作纪念。老子就在函谷关留下五千余言的《道德经》,交给尹喜,从此出关,无踪无迹。 洛阳老君山上,至今还流传着老子修道的故事。 图片|洛阳栾川老君山 · 摄图网 © 北宋时期,以洛阳为西京,也用来安置朝廷党争的失败者和闲散官员,使洛阳成为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不少文人学士云集于此,著书立说。 位居相位的赵普、吕蒙正、富弼、司马光等都曾长期在此居住。司马光正是在洛阳期间,完成了《资治通鉴》的编撰。 宋代大儒邵雍、“二程”(程颐、程颢)等在洛阳讲学,他们开创的学派,被称为“洛学”,深刻影响了此后数百年封建王朝的官方哲学。 洛阳,还有无数象征中华文明的印记。 “武圣”关羽在民间以忠义闻名。相传,他当年被孙吴所害后,首级被装在木匣送到洛阳,葬于今洛阳老城南的关林。 后来,关林经过历代扩建,成为名闻天下的关公祠庙,昭示着传说中关羽的大义。 图片|洛阳关林· 摄图网 © 近代以后,辛亥革命元老张钫隐居洛阳铁门镇,收集唐代墓志千余片,于乱世之中坚守洛阳文化根脉,后建成中国著名的墓志铭博物馆——千唐志斋。 遍布海内外的客家人,也可在洛阳找寻原乡。在洛阳偃师北部虎口山公园南麓,依山建有一座“中原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出发圣地纪念碑”。 自西晋永嘉之乱起,客家人从中原南下,开始了多次大规模人口迁徙,但始终公认“根在河洛”。 如今,南方各地客家人的堂前仍有不少挂着“河洛先声”的祖训。 图片|洛阳老城区丽景门,整个景区由城门楼、瓮城、箭楼、城墙等部分组成· 图虫创意 © 04.沉默的神都如今的洛阳,是一座慢半拍的城市,即便在旅游城市中,也不是名声最响亮的IP。 2020年,洛阳GDP为5130亿元,总体上稳步增长,排在全国40多名,与山东临沂、浙江台州、湖北襄阳在同一水平,仅仅是普通的三线城市。 洛阳的心情,有时就像西工区的王城路,天天堵得慌;洛阳的理想,就像310国道,总有大车挡在前面,就看你敢不敢超车;洛阳的事业,就像这座城市规划多年的地铁,总算刚刚起步。 图片|洛阳朱樱塔,位于瀍河与洛河交汇处 · 摄图网 © 建国之初,洛阳也在第一批“共和国长子”中,敢闯敢拼,有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洛阳矿山机器厂、洛阳热电厂、河南柴油机厂等重工业大厂。 时至今日,除了“旅游城市”之外,洛阳最重要的标签就是“工业城市”,在河南,其工业实力仅次于省会郑州。 图片|洛阳站,郑州铁路局下属普速铁路第二大客运站,是中原地区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 · 摄图网 © 洛阳老了,可也有朝气蓬勃的一面。 尽管现在只是一座看似平平无奇的区域性城市,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古都。 正如宋代司马光所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来到这样一座几经兴衰的千年古都,还有什么想不开、看不透、放不下的呢? 世事沧桑如邙山上的白云,翻来覆去,唯有神都洛阳,永恒不朽。 图片|雪后的白马寺· 摄图网 © ... 完 ... 参考文献: 赵金昭:《洛阳文化与洛阳经济》,中国古籍出版社,2001 牛致功:《唐代史学与墓志研究》,三秦出版社,2006 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 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中华书局,2006 王丹:《千年帝京洛阳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郭绍林:《洛阳隋唐五代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史念海、史先智:《长安和洛阳》,《唐史论丛》(第7辑),199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