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繁体中文 | 网站留言 | 搜文章 |
 
 
文史杂谈
世界缤纷
光影美照
绘画艺术
山水旅行
运动健康
居家生活
奇闻趣事
首页 绘画艺术 《乡亲们比我更愉快地接受了新的角色》
乡亲们比我更愉快地接受了新的角色


文 | 吴雨初 

  正月初八,是我们老家江西省都昌县的一个比较特殊的日子。这一天,要给头一年故去的亲人长辈“拜新年”,以凭吊缅怀、寄托哀思。但我们并不知道这种习俗的起源和含义。一辈辈、一年年,就是这么过来的。这一天,晚辈的亲戚都要参加,但不能到除祭祀外的其他人家去。我和我的弟弟妹妹一同前往。去年,我们的二伯母和二舅妈过世,我们要去“拜新年”。加之我们已经有多年没有回老家了,很想去看看。 

  我的老家吴家塘,是我们出生的地方,我们在那里度过了饥饿、贫穷然而又是梦幻般的童年。 

  我们的村庄,背坡面水。村后是不高的山坡,爬上去可以远远看到庐山。我们的土语中叫“雷山”,夏季的暴风雨中,可以看到那里的闪电。村前是一口水塘,塘中间有一个小小的杂树翠竹圆墩,老人说那是一枚大印,因为村里古时候出过大官。 

  这个村只有几十户人家,二三百人。村子很小,但结构很紧凑。多数都是黄土砖,也有一些是青砖,全都是一色的黑瓦。村子正中,是被我们土语称作“老厅”的祠堂,其他房屋围绕着祠堂展开。我们的祖先叫吴守随,据说是从江苏迁过来的,到现在已经十多代、二三百年了。全村人都是他的子嗣,村里人都以辈分相称。我们的祖先带着他的后嗣在这里开垦了几百亩水田和几百亩旱地,加上周围的山,形成了一个自耕自足的村庄。人们在这里生息繁衍。这里的农民较多文盲,他们崇尚文化、尊敬先生,因为太多的农活、生存的压力,村里的教育并不发达,但“耕读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的理念,一直留在人们的心中。在我们的记忆当中,甚至到1949年后的很长时间,这个村庄的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的改变。吴守随的后嗣们,各家各户之间,虽然有天性和际遇的差别,但人们平和地生活着。每天傍晚时分,炊烟袅袅,萦绕小村,辛勤劳作一天的人们,晚饭后就昏昏欲睡了。一代代的孩子们读几年书、识一些字,然后继续着父辈们的生活。 

  在祖辈们的讲述和我们记忆当中,这个小村经历了土改、大跃进、人民公社、社教、文化大革命,吴守随的后嗣们被划分成地主、富农、上中农、下中农、贫农等阶级阶层,政治运动此起彼伏,尽管如此,这里的人们依靠土地谋生的基本方式没有改变,传家耕读的脉络仍在维系。 

  真正的变化发生在近二十多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土地已经养不起农民了。精于算计的农民发现,他们每种一亩田地,下多少种子、用多少肥料、花多少人工,最后是入不敷出,养不活自己,供不起子女。于是,他们外出打工,在城市的最底层卖力气,一个月的收入也高于种田一年的收成。全村几乎没有一户没有人外出打工的。 

  这些农民工在城里挣回来的,首先就是拆掉了自家过去的旧房,盖起了新楼。没有规划,你一栋、我一座,按照自己的财力,按照自己对新生活的理解,争先恐后地盖起了钢筋水泥瓷砖玻璃的楼房,自来水或自挖井,冲水马桶,一应俱全。整个村庄的结构彻底改变了,那座被称为“老厅”的祠堂,堂而皇之地被挂上了“社区活动中心”的牌子。 

  曾几何时,我们这些早年外出工作的人,回到老家,会有一群儿时的朋友围过来,听听外面的见闻。今天,更年轻一辈的人,坐着飞机和高铁,早已跑遍了中国甚至跑到了海外。他们当中,有的是在建筑工地搬砖,有的做着小生意,有的在上海开了店,有的在外企当了高管。我有一个表妹,带回来一个洋女婿,甚至到祠堂拜祖上香。一个表外甥女嫁到了澳门,很少回来了。 

  通常只是在传统年节,村里人还能见个面。比如说,正月初八的这一天,我们跟几十位亲戚见到面了,履行过“拜新年”的仪式后,亲人们首先就是掏出手机,要加微信。在乡村,手机的普及率、微信的普及率,到了惊人的水平。电子信息技术进入免费时代,给农民带来了最具象的民主和实惠。这是靠政府总动员、财政大投入也绝对办不到的事情。 

  很多田地荒芜了。我们儿时曾经在那土地上,春天插秧累断了腰,夏天的双抢中过暑,如今被埋在柏油路底下的田间小路,我曾跟着我的三伯父拉着独轮车,去国库交过公粮。现在,这些田地里,长着不知名的杂草。农民不种田,要买粮食吃,不养猪,要买肉吃,不种菜,要买菜吃,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啊!最让人欣慰的是,家乡的那些被大炼钢铁砍秃了、后来每年都被砍柴砍光了的山,如今被郁郁葱葱的植被覆盖,人都走不进去。据说,还有成群的野猪出没。原因很简单,所有的农户都用上了天然气。 

  我对农民不种粮食这件事,还是心存不解甚至恐惧,因为儿时饥饿的记忆太痛苦了。我的一个亲妹妹就是1962年饿死的。后来我无论读多少书,无论遇到什么大师,都不能帮我解开一个问题: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为什么大饥荒年代,饿死的是种粮食的农民?但今天的农民已经不再为饿肚子担心了,他们不种粮食,可吃上了更好的粮食。市场经济重新给人们分了工,乡亲们比我更快地接受了新的角色。 

  传统中的乡村不再存在了。 

  印象中的故乡不再存在了。 

  但是,无论你走多远,无论你的经济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国传统乡村文化中的许多东西仍然顽强延续着。比如说,人生的婚丧嫁娶,还是必须按照传统习俗行事的。在酒席上,再穷的舅舅也是要坐在主座上的。在祠堂里,无论你在外面的世界有多么风光,也是要恭敬地跪拜上香的。见着长辈,再傲慢的游子,也是要按辈分尊称叔公叔婆的。正月初八这一天,来给故去的长辈“拜新年”,无论走遍大江南北,还是要按照规矩,点上蜡烛,放起鞭炮,在白布黑字的挽仗前,烧纸、上香、叩拜…… 

  是的,在乡村,宗族血脉往往发挥着宗教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  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出处:2016-02-26 吴雨初 草地周刊

栏目: 绘画艺术
2016-02-26 (

(如不慎侵权,请即联系我站。)
  本栏热门
大叔笔下令人窒息的美
中国油画:风雨中 最
漫画历史丨极简唐朝史
明朝十六帝的简历
张大中“女红卫兵”油
史上最著名的情妇,用
这些超写实人体油画中
乡愁:永远消失的村庄
俄罗斯人体油画中的美
今天是12月26日,重温
世界级油画风景大师列
这兄弟俩画美女真好看
如页面图片、音视频显示不完整,请切换浏览器到<极速模式>

WX24小时


WX24小时(微信24小时)更名版
wx24.cn”所属精读收藏微文集
本站联系邮箱:wx24c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