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繁体中文 | 网站留言 | 搜文章 |
 
 
文史杂谈
世界缤纷
光影美照
绘画艺术
山水旅行
运动健康
居家生活
奇闻趣事
首页 山水旅行 《中国古桥简史:得桥者,得天下》
中国古桥简史:得桥者,得天下

印象中,古桥是黄昏下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夜半钟声中一缕淡淡的客愁,“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也是豪门世家兴衰变迁的见证者,“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古桥,坐落在山川河涧之间,使人们不必再为跨越天然障碍而跋山涉水。看花开花谢,观云起云落,斗转星移已千年。

图片|赵州桥 · 摄图网 ©

桥,在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如下解释:“桥,水梁也。从木,乔声,高而曲也。”最初是由古木自然倒下,跨于水上形成。我国众多的桥梁类型中,梁桥是最早出现的一种,其次是浮桥、索桥等,最后才发展出拱桥。

史籍中最早的桥建造于商代,名曰“巨桥”。《诗经·卫风》曰:“有狐绥绥,在彼淇梁。”所谓淇梁,即架设在淇水之上的桥。淇水因淇县而得名,即商朝首都朝歌。《水经注》记载,巨桥边有一个大粮仓,商纣王囤积了大量粮食,却不愿发给饥渴的民众。周武王伐纣后,才在巨桥开仓放粮,赈济饥民。可见,在先秦的夏商周三代,中国已经具备架设原始桥梁的基础。

图片|西安灞桥遗址 · 图虫创意 ©

春秋战国时代,桥梁越来越多,且与诸侯争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无论是宋景公试箭的“石梁”,还是吴王阖闾请士兵们大搓一顿的临顿桥(位于今苏州),都没有保留下来。从春秋时期延续至今的桥,只有位于西安的“灞桥”。

当年,秦穆公称霸西戎,与晋国缔结秦晋之好,成就一番霸业。为了彰显称霸之功,秦穆公特赐滋水名“霸水”,并在此兴建桥梁。霸同灞,这座桥就成了灞桥。

图片|西安灞桥遗址位置 · 高德地图 ©

从地理上看,横跨灞河两岸的灞桥位于关中要道,是秦人东出攻伐诸国的必经之路,故有“得灞桥者得天下”之说。秦始皇派兵东出函谷,灭六国,四海一。灞桥迎接从前方战场凯旋而归的大秦锐士,又在短短十四年后,见证了秦帝国的灭亡。

公元前207年,曾为秦朝亭长的刘邦率先一步攻入咸阳城,之后驻军霸上,在鸿门宴中有惊无险,全身而退。霸上,就是灞桥边上的平原——白鹿原。最终,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击败强大的项羽,统一天下。

图片|建安七子塑像 · 图虫创意 ©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四百年后的东汉末年,关中大乱,百姓纷纷由灞桥东逃他乡。“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逃出长安后,站在灞桥边回首长安,写下诗句:“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由于中国古代早期造桥工艺的限制,相较于笨重坚硬的石材,深山老林里自然生长的千年古木在加工上更为便捷。因此,古人在营建桥梁时,最先考虑的便是将树木打磨成造桥所需的“梁”与“柱”,再将二者以榫卯相连接,形成全木质结构的梁柱桥。

灞桥最早便是采用这种工艺。但木头本身具有易燃性,且长期浸泡在水中容易腐朽,在长期使用中很容易出现事故。如《汉书·王莽传》中记载:“地黄三年(公元22年),灞桥火灾,自东起。卒数千以水凡沃救不灭。”

图片|发现秦汉”渭桥“新闻截图

随着汉代冶铁技术的提升,桥梁设计者开始以更坚固的石料代替木头作为桥墩,将架桥用的石材利用打桩工艺,深埋地下,以“托木+石梁+石轴”的组合稳固桥身,使之形成最稳固的基础支撑体系,是为木梁石墩桥。

木梁石墩桥的出现,让灞桥迎来新生。隋唐时期,灞河“筑堤五里,栽柳万株。”灞桥两岸,丝丝垂柳轻抚驿站外诗人的离别之情。唐代刘禹锡曾作诗:“征徒出灞涘,回首伤如何。故人云雨散,满目山川多。”经过历代重修、扩建,灞桥已然成为西安的一处文化地标,诉说着诸多沧桑往事。

木梁石墩桥出现之后,桥梁设计师在此基础上以石梁替代木梁。流传至今的古代梁桥多半是这类结构,而古代梁桥建筑成品最多的省份,当属福建。自宋太祖至宋理宗的300年间,仅泉州一地,架设此类桥梁数就多达275座。

以泉州洛阳桥、晋江安平桥、漳州江东桥、福清龙江桥为代表的“福建四大名桥”皆为石梁石墩桥。

图片|泉州洛阳桥 · 图虫创意 ©

福建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梁桥成品最多的省份,主要得益于其地理区位因素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地势呈“依山傍水”。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土地的90%左右,木石易取。宋代,朝廷在泉州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司,地方上也积累了大量财富用于修葺桥梁,互通有无。

这其中以宋仁宗年间,蔡襄主持修建的泉州洛阳桥最具特色。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泉州洛阳江出海口,全长834米,宽7米,是千年前著名的跨江、跨海大桥。即便是在今日,修建跨海大桥也颇有难度,宋代洛阳桥工程之艰巨,可想而知。

图片|泉州洛阳桥 · 图虫创意 ©

相传,当年蔡襄在修桥时也曾遇海潮涨落不定。为解决造桥的不利因素,蔡襄曾给“海神”写过一篇檄文,得到一个“醋”字的谶语。醋,拆解即为二十一日,酉时。蔡襄按照提示准时开工。果不其然,从那天起,施工水域潮水连退八天,桥墩基础工作安全完成。

实际上,洛阳桥并不像传说中那么玄乎。在技术还不算成熟的宋代,洛阳桥以条石为基础打造石墩,采取一排横、一排直的十字排列结构,使桥墩本身得到强化。再依照船在水中航行的分浪原理,将桥墩设计成船型,减少潮水对桥墩的冲击,达到经久耐用的目的。图片|泉州洛阳桥 · 图虫创意 ©

图片|泉州洛阳桥 · 图虫创意 ©

为了巩固桥梁基石,设计者还利用牡蛎作为桥墩粘合剂来稳固桥体,防止位移。据《本草衍义》云:“牡蛎附石而生,相连如房,故曰蛎房。”蛎房的特殊性,对胶结洛阳桥恰到好处。

洛阳桥建造成功后,掀起了一波“造桥热”。在丰富的想象空间中,古代的桥梁工程师又相继造出了“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安平桥、江西婺源彩虹桥、宁波金鸡桥等。

图片|安平桥,俗称五里桥,是现存最长的古代石桥。1138年倡建安平桥时,泉州港已进入鼎盛时期。走上这座石桥的蕃客,来自阿拉伯、印度、越南、非洲大陆、欧亚大陆。他们满载茶叶、瓷器、丝绸、香料等货物而归 · 图虫创意 ©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地平铺石板搭建过江用的桥梁。因此,在随后设计的梁桥中,设计师尝试将桥梁上的木材层层挑出,承接短梁,纵横交错,木上加木,每层往外延伸几尺,形成一个类似于古代宫殿设计中斗拱类型的桥墩梁枋结构,以“四两拨千斤”之力分散桥墩本身承受的压力。

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减少桥墩,增加桥身长度和跨度,在满足设计美学之余,还预留了安全空间。这其中以湖南醴陵的渌公桥较为典型。

图片|渌江桥。为九墩十孔大型石拱桥 · 图虫创意 ©

渌公桥又名渌江桥,位于醴陵状元洲西侧,始建于南宋年间,原为木梁木柱的多孔连续伸臂梁桥,后改为石梁石墩伸臂桥。南宋年间,著名诗人范成大曾赴任静江(今广西桂林)知府,途经此处时,留下《醴陵驿》一诗,以“渌水桥边县,门前柳已黄”描写了此桥的风貌。

在水道阻隔交通的古代,渌公桥始终控扼湘东孔道及南北往来要冲,从南宋一直到到清末民初,将近七百年间,数十次毁于天灾人祸,而桥址和五墩六孔的规制一直未变。虽经民国最后一次改造成大石拱桥,为九墩十孔,但“渌(六)公(孔)桥”的民间名称沿袭至今。

图片|渌江桥 · 图虫创意 ©

除此之外,在四川、甘肃、西藏等地,这种伸臂式桥梁也颇为常见,如四川木里伸臂梁桥、西藏昌都云南桥、甘肃文县阴平桥等。

在广西,侗族人有另一种设计理念。他们认为,造桥工艺可以更加活泛,且桥的价值不仅在于供人们行走,遮风挡雨与供人歇脚的功能也是缺一不可。故在此理念基础上,他们设计出了一座程阳永济桥,也称“程阳风雨桥”。

图片|程阳风雨桥 · 图虫创意 ©

整座桥在设计上呈现“简约”风格。建造桥梁时,施工者没有使用一颗钉铆来建造桥梁。反而选择在桥墩上打凿很多大小不一的榫,然后使用一些形状不同的木条进行斜插衔接。为了稳定桥梁本身结构,设计者在每个桥墩上都建造了一个极具民族特色的亭子,既可方便行人歇脚休息,又可增加桥墩自身重量,使桥梁本身达到力学平衡,一举两得。

从远处看,桥墩上修葺有5个亭子和19个桥廊,廊亭相连。桥亭飞檐高挑,雕梁画柱,将传统汉族工艺与少数民族艺术风格合二为一。如今,集桥、廊、亭三者于一身的程阳永济桥,因制造工艺绝无仅有,已名列“世界四座历史名桥”之一。

图片|程阳风雨桥 · 图虫创意 ©

古人发现,在造桥技术上可突破原先单一的梁拱伸臂式结构,建造出更具艺术难度的叠梁拱飞桥。这种桥无钉、无铆、无桥墩,完全依赖于榫卯以及木材本身的韧性,凭人手紧密相连。

关于这种桥的结构技术,在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北宋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的虹桥曾有相当写实的呈现。

图片|宋·清明上河图(局部) · 故宫博物院 ©

随着工艺的精湛和成熟,在湖北利川、福建寿宁等地,山谷之间,飞梁架设其上,成了两山之间唯一的交通要道。

叠梁拱形式的桥梁并非创始于北宋。据记载,早在唐代,今天的甘肃兰州雷坛河上便有一座握桥,相传是仿“河厉”之制而建。河厉,是吐谷浑所建造的一种桥型。桥梁专家茅以升在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中对兰州握桥给以很高的评价,盛赞其是“中国伸臂木梁桥的一个代表”。

图片|渭源灞陵桥 · 图虫创意 ©

叠梁拱式桥梁的代表还有甘肃的另一座古桥——灞陵桥。灞陵桥桥身高耸,桥面为三道阶梯状通道,中宽边窄,且有扶手栏杆相配,既可远眺,又助攀登。桥两端建有飞檐式廊房,四角抖起,脊耸兽飞,似巨龙凌空而起,颇为壮观。

传说,明初名将徐达征战元将李思齐,兵至渭源,因河水拦阻无法继续向西,命当地居民和兵士修建一座便桥。徐达做梦受汉武帝爱妃指点,用木笼装石为墩,桥墩上架木为梁,上铺木板,覆盖泥土,为应急所需。

图片|兰州握桥 · 图虫创意 ©

此桥于是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建设,经清同治年间、1919年、1932年、1984年四次大修,形成今天的格局。在握桥拆除后,灞陵桥更是成为全国唯一一座纯木质叠梁拱桥。

拱桥技术成熟后,石拱桥也成了代替全木质结构的主流桥梁,如中国最为知名的敞肩型石拱桥代表——赵州桥。

图片|赵州桥 · 摄图网 ©

赵州桥始建于隋代,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隋炀帝当政时,隋朝大兴基础工程建设。挖运河、修宫殿、修桥梁成了这一时期国家工程建设的重点项目,赵州桥的建筑设计理念也蕴含着大气、精巧的特点。因此,接到任务的桥梁工程师李春开创了敞肩式石拱桥的建设。所谓敞肩式,即在原先叠梁拱的架构基础上,再于大拱的两侧添加小拱,形成拱上拱。

这样的设计,除了具有对称美学的感官视觉之外,小拱的分力支撑还可减轻大拱的压力,让桥身始终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同时,通过增加过水面积,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刷,增加桥梁的安全性。

图片|赵州桥 · 摄图网 ©

江南一带,“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水网纵横交错,水路交通异常发达。在建设石拱桥时,设计者普遍会先考虑桥梁置于河道之上,是否会阻碍正常的水路运输,因此,在这里经常能看到坡度较高的单孔石桥。

图片|经过修复的泰安桥 · 图虫创意 ©

如上海朱家角镇泰安桥,高且陡,是全镇最陡的一座石拱桥,桥堍竖立旗竿石两块,系悬路灯所用,是往来船只的航标,桥两旁青石扶手上的飞云石浮雕,古朴淳厚。还有苏州吴门桥,江苏省现存最高的单孔古石拱桥。

图片|苏州吴门桥 · 图虫创意 ©

不过,相较于赵州桥的灵巧和江南古桥的单孔高拱,更多的石拱桥则更考虑桥梁本身的实用性。在单孔石拱桥面世以后,多孔联拱石桥随即到来。多孔石拱桥让桥身长度越变越长,与伸臂式梁桥有异曲同工之妙,而相较于后者,其重心更加平稳。

图片|卢沟桥 · 摄图网 ©

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上,横跨着大名鼎鼎的卢沟桥。这座桥梁承载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悲壮历史,而从桥梁本身的实用性而言,卢沟桥桥墩采用与泉州洛阳桥一致的船型桥墩基础,在每个分水尖的前端,各装有一根三角铸铁,边宽26厘米,锐角向外,以减轻洪流和冰块冲击,保护分水尖的稳定。

图片|卢沟桥 · 摄图网 ©

在观赏性上,卢沟桥的设计者显然也注重雄伟大气,485只形态各异的石狮子型石垂直竖在桥面上,除了稳固桥身,更显卢沟桥庄严肃穆,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图片|卢沟桥的狮子 · 图虫创意 ©

是否有一座桥能集合以上全部优点呢?答案是肯定的。在广东潮州,始建于南宋初年的广济桥就是一座集浮桥、拱桥、梁桥于一身的桥梁。由于此地在古代是福建和广东交界的水上交通要道。因此,在设计桥梁之初,设计者便想到要为未来水上航行留出多余的空间。

图片|潮州广济桥 · 图虫创意 ©

在建造桥梁的层面上,设计施工人员并没有参考江南地区的单孔石拱桥,而是采用了一种与浮桥相连接的方式,以舟船为基础,运用水的浮力进行支撑,将桥梁的长度继续延伸,直至与对岸相连。

图片|潮州广济桥 · 图虫创意 ©

这样做的优势便是当航道繁忙时,架拆便宜的浮桥可让出足够的航道空间给船只经过,让两岸经商往来畅通无阻。但这样一来,架设在江面上的广济桥便失去了承载桥上人、车行动的能力。物尽其用的潮商在此开辟出一片市场,以桥上形态各异的桥亭为据点,经营各式商铺,招揽往来商旅。故而,广济桥又有“廿四楼台廿四样”、“一里长桥一里市”之美称。

与南方水乡相比,西北、西南等地相对交通闭塞,居住于此的古人建桥就不能随心所欲了。在沟壑纵横、河水湍急的地方,人们往往只能通过“溜索”,将一人一物以惯性的方式运送到对岸,达到走出大山的目的。

如此落后的交通方式显然有局限性,特别是当遇到突发事件或战争时,一人一物的运输,势必会造成较大困难。因此,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并解决汉、藏之间道路交通问题,下令在四川大渡河上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修建泸定桥。

图片|泸定桥 · 图虫创意 ©

此桥为悬挂式铁索桥,全桥由桥身、桥台和桥亭三大部分组成。桥身由多根碗口粗的平行铁链构成,桥栏直接由铁链架设,底下并排铁链铺上木板形成桥面,扶手与底链之间用小铁链相连接,各铁链环环相扣。

图片|泸定桥 · 图虫创意 ©

桥台位于桥身两端处,桥台内固定铁桩,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的落井铁桩里, 桥头两岸桥头古堡为汉族木结构古建筑,风格独特,桥西端观音阁下存有康熙立的匾额。

图片|泸定桥 · 图虫创意 ©

历史上,这里不仅见证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还见证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辛。1935年,长征路上的红军向大渡河挺进,此时能通过大渡河的仅有这条康熙年间修建的铁索桥。为了尽快完成大部队的战略性转移,22名红军战士受命完成夺取泸定桥的攻坚任务。当时的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涂上了汽油,并以机枪、炮兵于东桥头高地组成密集火力,严密地封锁泸定桥桥面。

图片|泸定桥 · 图虫创意 ©

然而,红军战士并没有退缩,他们手持短枪,腰背长刀,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战士除了武器,每人还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最终胜利夺下泸定桥。

古桥承载历史的记忆,飞架两岸。无论是早期出现的木梁桥,还是渐次发展出的石梁桥、石拱桥、铁索吊桥,它们承载的不仅仅是中国发展的步伐,也是历代能工巧匠的集思广益,更是中国传承千年的“天人合一”思想精髓。在数不胜数的中国古桥中,设计师将这种文化内涵深深注入每一座桥梁中,流传至今。

图片|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局部)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 完 ...

参考资料

唐寰澄:《中国古代桥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吴礼冠:《图像中国古代桥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茅以升:《中国古桥技术史》,明文书局,1991

杨士金:《叠梁拱桥研究》,《公路》2002年第12期

出处:搜狐/最爱历史

栏目: 山水旅行
2021-07-11 (

(如不慎侵权,请即联系我站。)
  本栏热门
2020年国内100个旅行
宽窄巷子:从美食到成
上海迪士尼票价确定28
调戏雕塑,玩儿坏世界
【中秋乐享】“月”来
等你,武汉!
山西有个只通火车的村
待到春花烂漫时,4月
去爱尔兰,体验情人节
中国最野的省,野到没
日本女性为什么总是跪
1000年前的长江,是怎
如页面图片、音视频显示不完整,请切换浏览器到<极速模式>

WX24小时


WX24小时(微信24小时)更名版
wx24.cn”所属精读收藏微文集
本站联系邮箱:wx24c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