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两制”这一伟大的战略思想,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的回归的问题,并为解决国际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一种成功的范例。其实,“一国两制”并非新生事物,在我国古代早就有了这种思想,并得到了成功运用。大体是经历了唐、宋、辽、金、元、明几个朝代,下面就具体分析一下这几个朝代的“一国两制”。
▲唐朝:郡县制与羁縻制度并行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强大的封建王朝。那时,它的疆域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在这样一个辽阔的范围里,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在文化上比较先进,汉族的社会制度也就成为这个国家的统治制度。然而,在这个辽阔的地域范围内,还有众多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当时基本上处于奴隶制时期。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民族大家庭,唐王朝特别是唐太宗没有简单地在全国采用单一的郡县制,没有在所有地区有朝廷来派遣命官,也没有在全国实行统一的赋税制度,而是有所区别。
在汉族地区,唐王朝实行郡县制,这些州县官均由中央朝廷派遣,赋役则是租庸调制。
在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则允许保留原有的奴隶制,允许在本地区或本民族内部有自主权,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羁縻府州制度。在这些地区,行政建署名义上虽然相同,但与内地的府州在实质上有很大的不同。这些羁縻府州的建署大多以各少数民族的部落为单位,不同于内地的以地理为划分,府州官不由朝廷派遣,多由其首领担任,实行世袭制,一般不征收赋税,他们只是定期向朝廷贡纳一定的财物。这样,唐政府于内地州府实行郡县制,在少数民族地区保留奴隶制度,这就构成了唐朝的“一国两制”。
△ 吐蕃赞普使者禄东赞觐见唐太宗
▲宋朝:继承唐制
宋朝也是以汉族为主体建立起来的一个王朝,它基本上沿袭了唐朝的羁縻府州制度,只是在疆域上远不如唐王朝那样辽阔,因此羁縻府州也就没有唐朝那样众多。宋代的羁縻府州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总数三百零三府,与唐八百五十六相距甚远。
宋朝的羁縻府州的长官,仍和唐代一样,是用当地部落的首领充当,不过名称改为土知州、土知县、土知峒等,一般则统称为“土官”。这些土官虽然世代承袭,但他们的承袭必须得到宋朝政府的认可。他们必须定期向宋王朝纳贡,或三年一贡,或五年一贡。而在其部落内部,则仍然维持其原有的奴隶制。
有宋一代,不但羁縻府州的总数不多,而且随着边远地区生产力的提高和文化的发展,随着宋政府对羁縻府州统治力加强,有不少羁縻府州逐渐变成了与内地一样的州县,开始由奴隶制进入封建制。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一种进步现象。
△ 宋 虢国夫人游春
▲辽朝:北南面官制
辽由契丹所建,世居于中国辽河流域,建国于唐末五代时期。契丹在进入中原前是一个游牧民族,其发展程度大大落后于中原地区的汉族,基本上处于奴隶制时代。在立国以后,在辽国疆域内,既有高度封建化的汉族,又有许多处于奴隶制时代的少数民族。于是,明智的辽国统治者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实行封建制和奴隶制并行的两种统治制度。
会同元年(公元938年),辽太宗统治幽云十六州后,为适应两种不同的社会,就实行了不同的制度。即“北南面官制”的“一国两制”的政治制度,“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即契丹官制,统称北面官;汉制当时称唐制,统称南面官。即以契丹官制统治契丹人,以汉族官制统治汉人。与中央官制相适应,辽的地方行政与官制也是两种制度并存。在幽云十六州等地,仍用原来的汉制;在契丹故地,实行奴隶制,但以州县的名义统治。
随着社会向前发展,辽圣宗耶律隆绪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整个国家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演进。由俘虏户建立起来的投下军州,这时也开始交粮纳税。到后来辽的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加强,除少数皇后、公主以及亲王的投下军州外,其他大多数军州被中央政府收归,进行直接管辖。
△ 辽朝时期的射柳
▲金朝:猛安谋克制与郡县制并行
金朝是一个女真族王朝,在灭辽和北宋之前,它还处在奴隶制发展时期。猛安谋克制是其典型的军事奴隶制。在后来的对外扩张中,金国统治每占领一地,即将其猛安谋克制推行到一地。但当金灭辽,尤其是北宋后,这套制度却激起了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迫使金统治者不得不改变其原来的统治方法,根据各地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制度。金统治者与辽一样也采取了奴隶制与封建制并存的方针。在女真故地实行女真官制,在原辽及北宋地区实行汉官制度,利用汉人地区的原有制度去统治,基本上仍然实行北宋的一套封建制度。
金统治者在经济上也相应地实行了两种制度,在女真族奴隶主贵族统治区,仍按奴隶主占有奴隶和牲畜的多少来占用土地,并以此奴隶主应向国家交纳的赋税,而在汉人地区则实行租赋制。金朝在原辽、北宋等地实行一套封建租税制度。
金朝后来也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在官制上废除了女真旧制,采用汉制,地方上也依北宋旧制设路府州县四级,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显示了进一步汉化的倾向,同时也在科举制、土地关系和租税制方面实行了封建化,奴隶制只是作为残余,还在女真内部存在。
▲元朝:封建制与奴隶制并行
元朝是蒙古统治者建立的王朝,它的疆域“北逾阴山,南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比辽、金大得多,所包含的民族也大为增加,面临的情况比辽、金更为复杂,这更要求元统治者实行“一国两制”。
元灭南宋后,金、宋的一套制度基本上被沿袭下来,但蒙古的一些旧制度也得到保留,在西南地区则仿效宋代实行土司制度。在元朝的各项制度中,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使台,地方设行省及路府州县;赋税制度上北方是丁税、地税并举,南方则行夏秋二税。这些大都沿袭金宋原有的那套制度。而“投下制”的保留、驱奴的盛行,则是蒙古旧奴隶制的表现。“投下”一词,原从辽朝承袭而来,实际上是蒙古统治者将战争中占领的土地和俘虏的奴隶分赐给功臣贵族。后来虽然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日益发展,驱奴数量逐渐减少,他们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整个元朝一代,这种驱奴制是一直存在的。
在元朝这样广阔的疆域中,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的发展也略有不同,一些先进地区与汉族相近,元朝在这里仍用封建制度;一些落后地区大都还处在奴隶制时期,元朝对这些地区则仿效宋代建立了一套任用土官为统治者的土司制度。这些土司大致可分为文武两职,均为世袭制。
△ 元朝街市图
▲明朝:土流并治
明代除在全国广大地区实行封建制度外,仍在西南边远地区保留了带有奴隶制性质的土官制度,一般称为“土司制度”。这些土司主要分布在湖广、四川及云贵、广西等地,情形也不尽一致。较为发达的地区这时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一般地区仍处于奴隶制时期;落后地区甚至还残留着原始氏族公社制的许多特征。所以,明代的土司地区虽然大多数仍是土官统治,但从一开始就出现了“土流兼治现象”;或以流官为主,土官为辅;或以土官为主,流官为辅。随着社会的发展,明朝为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采取 “改土归流”的措施,方法大致有几种:一是废除敢于反抗朝廷的土司,改为流官统治。另一种是将为害乡里、罪大恶极的土官按法律处死,并以流官代替。还有一种是乘土官继嗣断绝,改派流官去统治。
明代的“改土归流”虽然在一些地方取得了成功,但并未取得全局性的进展,有些地区甚至还出现了反复。直到清朝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才发展成一个大规模的潮流。
“改土归流”是历史的进步,它有着相应的经济基础和深刻的社会根源。当土司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后,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实行“改土归流”,实际上是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其实质是改变生产关系,是改奴隶制为封建制。
△ 明代城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