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双方在湖南先后展开了四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大规模的绞杀战,是相持阶段战斗最多的主战场之一。 1938年10月武汉、广州沦陷之后,中国的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位于武汉与广州之间的长沙,成为这一时期中国阻止日本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最前沿堡垒。为攻取长沙这一战略要点,日本侵略军以第十一军为主体,从1939年9月到1944年6月四次进犯长沙。 1939年九月十四日,第一次长沙会战首先在赣北揭开序幕,一开始日军猖狂入侵,而后,中国军队突然发起反攻,大量伏击或阻击敌军,予敌大量杀伤,且最后结束称之为“第一次湘北大捷”。此次会战是欧战爆发后日军在中国战场发动的第一次攻势也是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守军首次用武力迫使日军回复到战前原态势的一次战役,粉碎了日军“以战迫降”的狂妄企图,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 1941年,日军九月上旬发动了对长沙的第二次大规模进攻,同样会战前期,我方处处被动,节节失利,各防线被突破,直到日军占领长沙后,敌我形势却迅速发生变化,同时日军遭到我方重创,10月8日敌我双方回复到战前状态。时称的“第二次湘北大捷”日军迫使我方屈服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给我方心理上和宣传上的好处。 1941年12月24日,日强渡新墙河南进,再度进犯长沙,面对日军的猛烈攻势,薛岳制订了“天炉计划”,予以包围歼灭,但却也造成了所谓“焦土抗战”不可避免的重大灾难,尽管本次日本在长沙的惨败,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而第四次长沙会战是长衡会战的第一阶段,而长衡会战又是日方为援助南洋日军而进行的,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战斗中中国战士发扬了爱国主义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数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歼敌数十万,让日军再不敢来此嚣张。 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确保了华中战局数年之稳定,为湖南和西南各省赢得了发展生产、支撑全国抗战的时间和空间,并在战略上配合了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反“扫荡”、反“清乡”斗争,有利于敌后根据地军民渡过难关,转入反攻。而常德会战也歼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粉碎了日军以常德为基地威胁重庆政府求和的企图,支持了湖南其他战场,也配合了中国军队入缅作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