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繁体中文 | 网站留言 | 文章搜索
文史
时代
书画
影音
运动
生活
经典网文纵览

  文史  栏目 (★ 置顶    ☆ 荐读)

历史的镜子反映出文化的真正内涵
- 历史 文化 人文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

正史没有记载,但她依然伟大

太初四年(前101),远嫁乌孙的细君公主薨逝,噩耗穿过数千里风沙,从西域传到长安。与公主的死讯一起流传到故土的,还有她因思念家乡作的《黄鹄歌》:“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身为江都王之女的细君,为了汉朝“断匈奴右臂”的国家战略,在短短5年…

(2024-12-25 - 166)

亡国,全民受辱

靖康之变的梦魇降临在中原大地上,仿佛人人都在与死神赛跑。靖康二年(1127)八月,身在青州的李清照,听闻丈夫赵明诚已被任命为江宁知府兼江东经制副使,便着手准备南下。收拾行李时,44岁的李清照看着屋内那些付出无数心血收集得来的金石书画,只能忍痛取舍。她先去…

(2024-12-25 - 136)

晚清时期三大名妓,传奇一生

晚清三大名妓之一,小荣喜当时她的拥护者无数,她与另一名妓杨翠喜并称双绝。二人容貌过人,就连洋人都想一睹芳容。小荣喜这张照片便是出自,那时候的法国驻华使馆武官菲尔曼.拉里贝。晚清三大名妓之一,杨翠喜杨翠喜早在14岁时就已经登台演出,后在大观园等戏园唱花…

(2024-12-25 - 167)

“状元本是人间有”:古代科举场的逸事、趣事与糗事大揭秘

“状元本是人间有”:古代科举场的逸事、趣事与糗事大揭秘文‖衡东勤勤在古代科举那悠悠的历史长河之中,如繁星般涌现出了无数令人津津乐道的逸事、趣事和糗事,它们恰似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科举制度那宏伟的画卷之上,为后人展现出了那个时代独特的风貌与文化底…

(2024-12-25 - 133)

秀才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别被影视剧误导了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一些影视剧中,秀才常常被描绘成文弱、贫穷且略显迂腐的角色,似乎在古代的科举体系中,“秀才”似乎不值一提。然而,真实的秀才绝非如此简单。科举路漫漫从隋唐时期开始,科举制度成为了普通读书人向上流动的唯一途径。成千上万的寒门…

(2024-12-25 - 130)

他是中国的海明威,一口气写下了读者泪崩的《活着》

大家都知道余华写的《活着》,看过的读者想必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要多虐心就有多虐心,这般令人泪崩的笔伐真是罕见,那么作者余华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又如何能写出如此感人的文章?抓着以下三点让你从牛犊青铜变身为一个辛辣王者。1,虐心虐心大家都知道,可惜人之初…

(2024-12-25 - 119)

一手烂牌,打成王炸: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发迹史

努尔哈赤与明朝的仇恨,缘于一场“误杀”。明万历十一年(1583),建州右卫的古勒寨城主阿台联合蒙古部落,欲寇辽东。辽东总兵李成梁得知消息后,发兵围攻古勒寨,但因此城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只能采取火攻,迫使阿台困守城中。建州各部的关系盘根错节,努尔哈赤一家…

(2024-12-25 - 148)

从猫鬼到猫奴:中国撸猫极简史

宣德四年(1429),“爱猫人士”朱瞻基将一幅画赐给内阁大臣杨士奇。在酷爱丹青的帝王中,宣德皇帝朱瞻基独树一帜。他是一个绘画全才,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精。尤其难得的是,这一爱好并不影响他的主业——其在位期间,朝政清明,国力强盛,史称“仁宣之治”。朱瞻…

(2024-12-25 - 111)

大明不祥之兆,三百年后应验

万历十三年(1585),北京郊外大峪山,一个不祥之兆出现在明神宗的寿陵工地上。这一年,太仆寺少卿李植等人报告说:“玄宫后凿石横阔数十丈如屏风,其下便如石地,今欲用之,则宝座安砌石上?”土建遇石,于工程而言,本就再正常不过。但于风水学说与皇帝寿陵而言,便…

(2024-12-25 - 132)

吊诡的历史:匈奴是怎样消亡的?

白登山上,天寒地冻,一如刘邦的心情。他于隆冬时节亲率大军出击匈奴、镇压叛乱,一路势如破竹,却在最后轻敌冒进,落入埋伏之中。放眼望去,周围全是匈奴骑兵,而汉军主力迟迟无法突破封锁,来到他的面前。大汉皇帝在饥寒交迫中度过了漫长的七天,最后他采用陈平之计…

(2024-12-25 - 117)

“江南”是如何建构出来的?

何处是江南?晋代的张翰说,那是秋风起时,老家菰菜(即茭白)、莼羹和鲈鱼脍的风味。张翰是吴人,写得一手好辞赋,却看淡功名。他受晋朝征召,到洛阳为官,却看到朝政昏暗,天下必将大乱,不禁感到失望。同时,江南的美食让他朝思暮想。一日,秋风乍起,张翰长叹一声…

(2024-12-25 - 140)

亦正亦邪,野史也不敢这么写

万历二十年(1592)八月二十九日,平壤城外的乾伏山上剑光如雪、刀戟森列。一位白发长髯的使者仅带家丁数人,走入阵中,脸上无半点惧色。这年四月,日军在釜山登陆,入侵朝鲜,一路高歌猛进,六月就攻破了平壤。七月,明军援朝,结果在平壤惨败。正当朝鲜国王陷入绝望…

(2024-12-25 - 120)

上流社会,被集体猎杀

广明元年(880),黄巢大军兵临长安城下,唐僖宗丢下百官,仓皇出逃四川。长安城破后,起义军“杀唐宗室在长安者无遗”,对滞留城内的官僚也毫不留情。史载,包括宰相豆卢瑑、崔沆、左金吾大将军张直方在内的百余名高级官员相继被杀。一时间,“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

(2024-12-25 - 129)

晚清三大佬的改革大业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湘军大佬曾国藩患上了失眠症。他常常“四更成眠,五更复醒”,每次想到洋人纵横中原,却无以御之,便心生忧悸。当时,曾国藩正率领湘军在长江沿岸与太平天国作战。和湖南老乡胡林翼一样,曾国藩亲眼目睹了“洋船上下长江,几如无日无天”的画面,深…

(2024-12-25 - 147)

军事上无能,道德上无耻

一个态度强硬的清廷钦差大臣,与一个绝不妥协的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围绕着“交凶”与“具结”而僵持不下——这构成了1839年中英关系的主要内容。查理·义律的固执,让林则徐困惑不解。在向广东巡抚怡良谈及此事时,林则徐道出了心中的疑惑:“然替义律设想,总无出路,…

(2024-12-25 - 133)

通往权力之路:明清科举进士的上岸史

嘉靖二十六年(1547)春,尚未度过23岁生日的张居正考中了进士。然而,相比同科进士的放松与喜悦,张居正却显得紧张而忧愁。在他眼里,此科只考了二甲第九名,离梦想中的状元还有差距。明清时期,新科进士出炉后,除状元、榜眼、探花会被直接授任翰林官员外,其余进士…

(2024-06-23 - 264)

考试舞弊,触目惊心

晚清的一桩科场案,让年少的周树人(鲁迅)遭遇家庭变故。起因是光绪十九年(1893)的浙江乡试。这一年,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命家仆陶阿顺带着一封信,前去拜访此次乡试的正主考殷如璋。周、殷二人皆为同治辛未科进士,有同年之谊,但周福清写信的目的并不单纯。信中有“…

(2024-06-23 - 248)

端午的习俗都在这幅画里

清 徐扬《端阳故事图》局部徐扬,清代画家,擅长人物、界画、花鸟草虫。徐扬的《端阳故事图》共八开,分别描绘了端阳节期间的重要民俗活动。乾隆皇帝作为出身于满族的清王朝统治者,将顺民心、近民俗视为稳定朝政的一条治国的根本之道,他常谕令宫廷画家以写实的绘画…

(2024-06-23 - 227)

古诗词中的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0或21或22日,今年的夏至是6月21日,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就要到来,“烧烤模式”要开启啦!《夏至避暑北池》唐 韦应物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

(2024-06-23 - 255)

“夏九九”,你会数吗?

'夏九九'和'冬九九'一样,是我国农历中用'九'习惯标示的杂节,生动形象地反映日期与物候的关系。“夏九九”以夏至这一天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共“九九”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季节。据考证,'夏九九歌'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有了,历代都有记载…

(2024-06-23 - 245)

轰动世界的马王堆帛书版《道德经》,真正的原版!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版《老子五千言》甲乙两本,轰动了世界,让世人对传世本《道德经》又有了重新的认识。原来帛书版的《老子五千言》从内容上看有许多地方与传世本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大相径庭。另外帛书版并不叫《道德经》而是叫《老子五千言》…

(2024-06-23 - 472)

道教中的“六丁六甲”指的是哪几位神仙?

六丁六甲的职务是掌管天干地支,一共有十二个神位。六丁六甲最早的记载是商代的六十甲子,到了汉代时期,人们开始把他们当作神仙供奉。到了明代时期,人们又把六丁六甲与真武大帝联系起来,他们可供真武大帝调遣。六丁六甲的概念来源于人们对天干地支的崇拜,干支被人…

(2024-06-23 - 297)

为什么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事实上,“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中国古籍《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里的一句话,历来为人称道。这句话的表面意是:说太过清澈的水里不会有鱼,太过强势和精明的人不会有朋友。那这是为什么呢?先说水清而无鱼的原因。我们都知道鱼在水中生存需要养料,如果…

(2024-06-23 - 224)

六首女子伤情诗词:淡淡梳妆薄薄衣,天仙模样好容仪

《浣溪沙》北宋.晏殊恼人天气又春阴。为我转回红脸面,赏析:上林苑风姿依旧,优美怡人,和煦的春风悄悄地走后又轻轻地来,千树万树在春风中渐渐换上了绿色的新衣,告别了寒冷的冬日。鲜花渐次开放,争先恐后地用自己的美丽装点世界。穿过回廊,沿着小径,我邂逅了她…

(2024-06-23 - 160)

为什么中国古代把战败叫做败北?而不是败南?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现在很多所谓约定俗成的说法其实是有着很深的文化根源,只有努力学习好传统文化,才能够做到正本清源。现在通常把一场比赛失败称为“败北”,而不是败南、败东、败西,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里面是有来源的,而不是随便硬造词。一、…

(2024-06-23 - 160)

清朝画家用24年,画出《姑苏繁华图》,尺寸远超《清明上河图》

提到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画作,或许很多读者第一反应就会想到《清明上河图》。当然了,《清明上河图》是当之无愧的大师级作品。但我国古代大师辈出,比如清朝的一位画师,就曾创作了一幅《姑苏繁华图》,尺寸超过《清明上河图》一倍,究竟这幅画画的怎么样呢?下面小编就…

(2024-06-23 - 206)

秦始皇身上最大的误解,我们冤枉他两千多年,得知真相后令人唏嘘

网络上流传这样一个说法,一个谎言被说上千次,可能谎言也就不再是谎言了。两千多年历史中,有一件事让秦始皇颇受指责,这就是焚书坑儒。很多人认为,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暴政统治的重要表现之一。真相真的如此吗?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秦始皇在推行郡县…

(2024-06-23 - 193)

震惊世界的满清黑历史,一场灾难竟使千万百姓身死

在满清光绪元年至四年(公元1875-1878)之间,中国土地上发生了一桩震惊世界的灾难,史称丁戊奇荒。在整整四年时间里,华北地区的山西、河北、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出现了千古奇灾,超过一亿灾民受灾,一千万人被活活饿死,两千余万灾民各路逃荒,甚至出现了“人吃人…

(2024-06-23 - 202)

历史上的鹦鹉:才子、政治与宠物

建安初年,狂人祢衡来到许昌游学。他高视阔步,怼天怼地,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投奔陈群、司马朗?祢衡答道,我怎么能投奔卖酒屠宰之人呢?那人又问,荀彧、赵融如何呢?祢衡说,荀彧可以借他的脸去吊丧,赵融可以让他管理膳食。此四人都是许昌…

(2024-06-23 - 203)

左宗棠的心病:到底是什么事,比收复新疆更迫切?

开战在即,左宗棠却上疏光绪帝及慈禧太后,希望他们能临阵换帅,他愿辞去本兼各职,待“要事”了结后再往军前效力。这份奏折递到朝廷,立即引起轩然大波。要知道,在此之前,为了收复新疆,朝廷付出了千般艰辛,做足了万全准备,左宗棠本人也早早坐镇肃州,为筹措物资…

(2024-06-23 - 168)

  • 首 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下一页
  • 末 页
  • 2000条记录 30条/每页
首页 搜索 留言 免责申明
 wx24.cn  所属网文精选网站《文学24小时》V1.0
wx.wx24.cn / m.wx24.cn
E-mail: wx24cn@163.com
苏ICP备14015491号-1 苏公网安备32053150316245
Copyright ©2014-2025 wx24.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