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看了这组报道,大致梳理出儿童看病的几个难题:
家长喊难:挂号难、住院难、看专家难 医生护士喊难:收入少、压力大;工作连轴转;看不完的病人
医院喊难:儿科医生越来越少;家长喜欢集中就诊;自身接待能力有限 这些年,儿童看病难现象各级媒体已反复报道,早已经到了口干舌燥、说则心痛的程度。那这些年为何看上去进步不大呢?儿科医生都去哪儿了?儿科医院“看病难”的现状究竟如何缓解? 央视评论 儿童专科医院的困境并非“小儿科” 在儿童专科医院中,资源紧张和精神紧张的状况成为常态。一方面,它带有中国医疗的某些共性——“看病难看病贵”在任何一家三甲医院都是如此。当每一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心头肉”时,家长总希望找最好的医院和最好的医生看病,因此儿童医院的紧张状况就成了“全国人民上协和”的“少儿版”。另一方面,儿科也有其自身特点。三个数字能够看出“儿科”缘何不堪重负: 20万——我国儿科医生的缺口达到20万。 “宁治十成人,不治一孩子”,这是医务领域的老观念:给儿童看病要比大人困难得多,孩子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不适,有的孩子还不停地哭闹、不配合医生,治疗难度大,更多医生选择相对比较容易的医疗科目。加之儿科医生培养制度也存在问题,造成儿科医生缺口巨大。一个近期的例证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计划招收104名儿科医师,经过初选,仅有42名医师应考。 92家——根据《中国卫生年鉴》,2012年的数据显示,在我国23170家医院当中,只有92家儿童专科医院。 4.65亿人次——2014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儿科门急诊看病人数达到4.65亿人次。
分级诊疗的翻身仗要从基层开打 三个数字提示我们,儿童医院的资源和就诊人数比例存在巨大的鸿沟。毋庸置疑,解决看病难的一大利器是“分级诊疗”。通过鼓励和引导人们在基层医疗机构看病,实现对患者的分流疏解,最终达到缓解大医院压力的目的。
然而,对儿童专科医院,“分级诊疗”管用吗?
一个尴尬的现实是:由于儿科的收入低、风险大、医生少、压力强,造成许多综合性医院的儿科被撤销。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只有53.2%的综合性医院有儿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儿科的仅占12.6%。这样的结构造成了头重脚轻的局面。纵使我们努力宣传和引导,家门口没有儿科门诊,家长也只能往大医院和大城市跑。
因此,要改变儿科门诊看病难的局面,翻身仗要从基层开打。据悉,“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儿科医疗体系,加强对儿童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儿科的扶持,这才是治本之策。
2015年北京儿童医院的门诊量,通过全面预约、托管地方医院,通过和全国18家省级儿童医院建立北京儿童医院集团,比2014年的337万人次,下降了17万人,效果初显。
面对着“全面二孩”政策落地,未来几年,儿科门急诊和儿童专科医院将面临巨大压力。培养一个儿科医生需要8-10年的时间,因此这项工作时不我待。人们希望,我国的儿科建设能够早日进入良性循环,唯此才能让儿童看病难彻底走入历史。
文|央视评论特约撰稿 王健
来源/央视新闻 本期监制/杨继红 主编/陈洁 编辑/ 王元 李婷婷 王景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