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我国由南到北都有自己的传统庆祝方式,你是否都见过呢?近日,央视记者奔赴全国各地,利用航拍的方式,带你从空中俯瞰各地春节特色民俗,换一个视角,感受浓浓年味。 云南大理沙溪古镇:茶马古道上保留最完好的古镇 春节前的几天,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的沙溪古镇,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这是茶马古道上保留最完好的古镇,至今已经有数千年历史。年集是当地一年中最大的集市,人们从十里八乡赶到镇上购置年货。 沙溪古镇现有明清时代的建筑100多处,它们主要采用土坯与木头结合的结构,建筑布局以传统的白族民居形态为主,其中古镇的核心区域寺登街还被列入世界濒危建筑保护名录。 随着近几年到沙溪感受古镇风情,品味茶马文化的人越来越多,旅游成为当地最主要的经济收入。当地政府以每个标间补助5000元的标准,帮助居民把房屋改建成客栈。过去的一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多元,同比增长近10%。 福建永定土楼:感受客家人的年味 福建龙岩的永定土楼是客家人特有的民居建筑。客家土楼,因古时中原民众的南迁而出现。为躲避战乱,迁徙到福建、广西、江西交界处的人们,起初人生地不熟,便选择了同宗族、群居互助的方式安顿聚集。这样,一座能容纳数百人的“大房子”应运而生。 如今的土楼不仅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还是世界文化遗产。过去以煤炭为支柱的永定,做起了“绿色发展”的大文章。土楼有圆有方,但无论是什么形状,都有一个中心,把一大家子人凝聚团结在一起,寓意家和才能万事兴。 江西婺源篁岭村:晒出年味和幸福 江西婺源篁岭村,地处长江南岸的赣东北山区。在篁岭村,每逢春来冬去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把丰收的食物拿到室外晾晒,一方面是为更好地储藏,另一方面也寓意新的一年能有个好收成。慢慢地,晾晒食物就演变为当地一项重要的习俗,延续至今。
过去的篁岭村,交通闭塞,六成以上的人口外出打工。如今的篁岭村,用绿色发展的理念,打造生态旅游,户均年收入超过5万元,九成人口回到家乡就业。新春佳节,幸福的篁岭村人,摆上长桌宴,端出晒冬的美食,街坊邻居、八方游客欢聚一堂,共享年节的喜悦。 浙江乌镇:枕水人家的别样年味 新春伊始,住在乌镇或是临近村镇的人们都会摇着自家的乌篷船,到码头赶集,水上集市是当地过年最热闹的市场。人是坐船来的,年货也是坐船来的,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只有过年才有的喜气,时光流转、已过千年。 64岁的曹杏如,是土生土长的乌镇人,十多年前,在政府的带领下,当地上百户原住民,搞起了古建保护和旅游开发,曹阿姨将自家庭院改成了民宿,迎接海内外客人。 2014年、201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连续两年在乌镇举行,给这座江南古镇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在这里,不但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无线互联网,而且每一家店铺都提供了手机支付,就连3元钱的小吃,也可以刷二维码买单,互联网时代,“身无分文”亦可畅行小镇。 如今的乌镇,已不仅仅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让这座千年古镇,在历史长河中再次散发出中国的光芒。 重庆中山古镇:千米长宴祈福 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的重庆中山古镇,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人们纷纷走上街头,开始了热闹喜庆的千米长宴庆佳节的活动。 人群中这位头顶长托盆表演的人,名叫杨光祥,他表演的是川渝地区的绝技——打盆。头顶的托盆长两米,宽20厘米,是宴席间传菜的工具,最多放置十碗菜,一共有50多斤重。每逢千米长宴活动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将自家的宴席摆到长街上,邀请亲朋好友前来欢聚。周围的百姓,也可以带上家人,在这里定上一桌酒席,共同感受古镇开放与包容的氛围。 在中山古镇,自古就有这种“千米汇长宴,万人祈福祗”的习俗,相传最早始于明清年间。因为这里的人们相信,众人以长宴的形式,放大欢乐,凝聚力量,共同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家业兴旺。 贵州石阡:毛龙舞出绿色与和谐 仡佬族是主要聚居在贵州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每逢春节,当地村村寨寨就有舞毛龙的习俗。毛龙舞动、爆竹声声,年的味道就随着毛龙的穿行在整个寨子里蔓延开去。 当地各家各户在院子里用六边形桌子摆成大大小小的三角形,叫做“六和三角宴”,寓意天时地利人和。近年来,随着当地生态旅游的发展,“六和桌”上的菜品也越来越丰富,寨子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回家开起了农家乐,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绿色生态发展让古寨重现生机。 广州:花城花市花满年 花市是广州独特的传统民俗,是广州人过年一定要去的地方。岭南全年温暖,岭南人爱种花爱插花,厅堂房内都要摆上花。 最受广州市民欢迎的,是各种桔树,“桔”在粤语里代表吉利。 无论时代怎么变化、城市怎么发展,广州人逛花市的习惯从来没有改变,祈盼生活幸福、家人平安的心愿也从来没有改变。高速发展的大都市里,传统习惯和风俗依然源远流长。广州人的生活,如同鲜花一样,岁岁年年,幸福盛开。
本期监制/唐怡 主编/侯振海 记者/姚勤 卫国 崔益诚 李伟 韩森 编辑/黄元 ©央视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