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神秘未知的崇拜,根植于人类最原始的畏惧之心,由此进行了永不停歇的探寻。淡淡的巴洛克情怀,其艺术却超越了古典主义均衡性,特别是音乐,到达一个辉煌的时期。历经一个半世纪的巴洛克时期,诞生了巴赫、亨德尔、拉莫、库普兰、维瓦尔第、斯卡拉蒂、亨利·珀塞尔等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众多赫赫有名的音乐大师,这一时期的音乐光芒毕露,有无数的秘密等待后人去探索去破解。
伊凡吉尼·科罗廖夫(Evgeni Koroliov 1949—)
俄罗斯钢琴家。
《哥德堡变奏曲》变化无穷,真是令人生畏!巴赫的音乐,每个音符都很重要,作品结构层层叠叠的,绝非像印象派那样,拿走几个音符,都不会改变作品整体结构与印象,而是各个声部随之失去相应的内在联系。巴赫分明就是超人,拥有超级数学头脑嘛,哥德堡啊哥德堡,我得与你……得与你相看两不厌!
《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巴赫的赋格曲集杰作,堪称古往今来音乐结构领域的最高峰,但在20世纪之前,几乎无人演奏它,20世纪是演绎的世纪,表演者备受瞩目并以影像进入历史,不少湮没的乐曲也随之新生。从沧海遗珠到举世闻名,《哥德堡变奏曲》始终凝聚在一股宁静的气氛中,它本来就是用来消磨永夜的。俄国驻德累斯顿大使凯瑟林伯爵常失眠,需听琴方能进入一帘幽梦,而每次都是由哥德堡抚琴陪侍入眠。哥德堡苦于无新曲,只得求助于老师巴赫,巴赫为此写了一套变奏曲,巴赫也因此得到了一只装满100枚路易的金杯为酬劳,你能想象这是一部伟大神秘的催眠曲吗?这部作品是巴赫在莱比锡时代所作,属于晚期作品,于1741年出版,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由于长期用眼过度,创作期间巴赫视力已开始减退,后来因白内障栽倒在招摇撞骗的眼科医生约翰·泰勒手下,做完手术后因感染去世。(亨德尔也是,术后失明,几年后也含恨离去。)没有麻醉下的十八世纪手术是怎样的?不用说,痛彻心扉!
《哥德堡变奏曲》究竟有什么奥秘引得众多名家勇攀高峰?让我们以惊奇之心走进巴洛克变奏的神秘迷宫吧!无论是北方皇家园林或江南私家园林里的谜宫,都因为熟知秘诀变得相对容易,惊喜随之减少。而对于少有踏足西方教堂的东方人,就算熟知音乐的秘诀,相信也断不会远离音乐,因为音乐承载着情感力量。“倘若我对仙女有影响力,我会请求她赐予世上每个小孩惊奇之心,而且终一生都不会损毁,以作为一帖永远有效的解毒剂,来对抗日常生活中的倦怠与毁灭。沉浸在地球的神秘与美丽中的人,永远不会孤单或厌倦生命”,来自美国女作家蕾切尓卡森《寂静的春天》,喜欢这段话,惊奇之心对于成年人来说同样重要。如何寻得破阵方法领略巴洛克时期音乐高山之巅的庄严与温柔?我们拥有强大的破阵高手,姑且不说庄子,荀子,老子,孟子等,什么八卦迷魂阵没见过?还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高手的辛弃疾;更有两兵相刃,道士异人不好惹,女将不好惹,不够尺寸的矬子不好惹,这几种人没有出奇的本领,没有暗器不敢上阵……看来不眠不休看章回小说的人还是有激情。《哥德堡变奏曲》是“带着脚铐跳舞”的变奏曲,巴赫把秘密藏在作品里,然而,隐含的信息我们总有方法去探个究竟。
密码一:复调音乐中,每个声部都在歌唱,聆听它们在进行时会发现,它们始终同时在控制不同层次的抗衡的关系。如果没有秩序美感,怎能把一个乐思逻辑严密地演释?如果没有情感体验,又怎能让音符打动人心?有了这样的基础,巴赫可以开始建立他壮丽巍峨的丰碑了,那里存在着格外美丽的比例和不断涌现的新奇事物。
密码二: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在他作品中展现了无与伦比的结构性和整体性,以及在这种构建中体现出的令人敬畏的创造力。变奏曲的形式是以一个主题,引导出对比命题和对应命题,然后再探求演绎与对比的各种可能性。简直就是数学的求证、推导与演变。这是一组由32首曲子构成的键盘作品,有两首(第1首和第32首)完全一样,首尾呼应的主题(Aria)和之间的30首变奏组成。每3首变奏被编排成一组,每组的最后一首为卡农曲,于是我们看到第3变奏是1度卡农;第6变奏是2度卡农;第9变奏是3度卡农……依此类推直到第27变奏是9度卡农。这是数列现象吧?就如《达.芬奇密码》描述那样,隐藏着密码,而达·芬奇密码是一组斐波那契数列,无限靠近黄金分割率,是人类终极的美和终极的生命高度。而哥德堡变奏曲的密码还不止于此。
密码三:9组变奏中,每组的前两首也有规律可循:第一首是形式较为自由舒缓的舞曲或序曲,但严格遵循对位法;第二首则是节奏活泼,旋律上下交错,需要较多双手交叉演奏的“Arabesques”。故而这30首变奏以“自由曲目 - Arabesques – 卡农”3首为一组的方式出现,以螺旋上升的方式演进。
密码四:结构之精妙也在于闭合循环,整部作品的结构是:主题,主题的拆解发展,主题再现。一个自成一体的世界,但结束并不等同于开始,神秘一点说可以看作凤凰重生,一种达到生命深度的宿命和轮回厚重感,如同一场生命的体验,音乐形成了一种完满的首尾呼应。《哥德堡变奏曲》也像章回小说,先安排好结构,每章严格按照线索去发展变化;也像编制一件毛衣或一个竹篮子,经过各种形式编制,按照一定的规则与有序的变化规律完成。比较神秘的说法就像古尔德命运的巧合那样,开始是哥德堡,结束也是哥德堡,然而精神境界不同了。
秘密五:重要的是这个主题的特征与节奏——她是一首庄重尊贵的萨拉班德舞曲,充满着纤弱的情感。主题由30个小节组成,而中间的30首变奏与这30个小节一一对应。更为奇妙的是,变奏由每个小节的低音声部变化发展而来,这真出人意料!音乐分析名家唐纳德·托维就曾指出:“我们不妨将它看作是一个具有旋律意味的低音进行,即:把旋律置于最低声部。”明晰却又深沉的旋律线隐藏在不同旋律中。
密码六:装饰音不是随意的附加,而是组成旋律线的主要部分。这些纤细迷人的装饰音,多么令人陶醉!
密码七:这部作品以巴赫1725年为妻子安娜·玛格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作为主题发展而成,看看最后幽默顽皮趣稚的第30变奏“集腋曲”(Quodlibet)歌词大意:“萝卜白菜让我逃跑,妈妈,如果你多煮些肉,我会待久一点;看吧,我已好久没在你身边。”这里使用了17世纪意大利流行的民歌《被甘蓝和芜菁所追赶》和德国民歌《离开家已有许久》,使两者旋律以对位的方式互为缠绕,表达朴素的亲情!巴赫家族每年聚会时必唱。让人想起“芜荽,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代我向那儿的一位姑娘问好,她曾经是我的爱人”,蔬菜植物寄托了亲情、爱情,情无处不在,充满流行的元素与世俗的朝气。
密码八:此部作品是卡农手法的经典,卡农是一种比赋格更为古老的复调音乐形式,体裁更为严格而缺少自由度,简言之,卡农是同一个旋律在和自身的不同部分对位。卡农自始至终在时空上追随着导句声部,直到最后一个和弦它们融合一起永不分离,Canon正所谓一个始终能让爱与缠绵生死相随的名词,山无陵,江水为竭……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音乐的诗意控制着生命的悲喜,它是如此精巧,充满着无穷的欢乐与难言的刺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哥德堡变奏曲》之精妙就这样被层层解密,而我们的探寻似乎远未到达终点。
朱晓玫/2014
《哥德堡变奏曲》是由许多小章节组成的宏大诗篇,包容了巴罗克时期几乎所有的音乐风格,比如当时流行的西西里舞曲风格、德国民歌风格、意大利咏叹调风格、法国序曲风格,还有流行的集腋曲等,应有尽有。巴赫这首最伟大变奏曲,一共提供了30种变化可能,它们都建立在琳琅满目的技巧中以及深藏人类内心深处的各种复杂情感。旺达·兰多芙斯卡让人膜拜,老太太非常有气质,那双手指屈弓起来,简直是老鹰老爪般老而弥坚,她为大键琴而生,为巴赫音乐殚精竭虑;席夫的哥德堡轻盈流畅,也许听多了他的《英国组曲》,怎么听就怎么像各种舞曲;“巴赫圣徒”图雷克的演奏层次清晰,深情饱满,老年时那件暗红的长袍更增添了一种宽广庄严的巴洛克感觉。听过盛原的分享会,知道图雷克的授课非常严格,即使是反复,力度的表达都有严格的区分,为此才赢得崇高声誉;朱晓玫琴音带有纤弱轻巧的中国诗意,罕见的虔诚,流落海外数十年,一直慰藉她心灵的是巴赫,是《哥德堡变奏曲》。
古尔德精湛明亮理性,爆发力惊人,充满光芒,巴赫与古尔德两者的神性与数学性,完美结合,超越文本的力度和个性的强度。古尔德那弓着腰猫着身,鼻子差不多贴到键盘的姿势,这种沉醉与投入无人不动容!偶尔地,他右手还腾挪出来做指挥动作,那张可爱的小凳子,那幽暗的录音室犹如教堂,何人诉衷情?唯有琴音合一,物我皆忘!他孤独的背影随着他的巴赫始终在脑海徘徊。变奏之25是浪漫的幻想曲性质,《Before Sunrise》电影用了这段委婉缠绵的变奏。为何听出浪漫感?我想其中有大跳音程吧。古尔德这段纤细到愁肠百结的演奏尤令人怅然若失,惹下蜂愁蝶恋,三生锦绣般非因梦幻!而在奇妙的第26变奏,抖落一身缠绵的古尔德青春激情又忘情,充满希望地不断攀爬旋转着。
格伦·古尔德/1955
古尔德的1955年和1981年的两次录音是非常有意思的,很多巴赫迷拿这两首做对比。大体上1955年版,那时古尔德年轻气盛,咄咄逼人;1981年版安静沉思且感情深沉,相比1955年版本速度慢了,音符更加晶莹剔透。
巴赫也是乔布斯最喜欢的古典音乐家,他尤其热衷于比较古尔德弹奏录制的两个版本《哥德堡变奏曲》之间的区别,他的见解是:“它们就像白天与黑夜。”那是生命的不同历程在音乐上的投影。
巴洛克风格,来自历史沉淀,那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一方面充满热情和狂热的精神,高涨的宗教狂热唤醒了文艺复兴之前的哥特风格,这种风格并不追求平衡,建筑中、音乐中都表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律动;但一方面却又注重音乐的逻辑以及对理性的崇尚,追求以概括的、推理的秩序感,即以格律的形式表现浪漫精神,音乐充满着哲学思想与数理逻辑思维,这宇宙的奇妙而多变的景象便传到了我们的灵魂中,这伟大作品从地上伸展,直到空中。巴赫的手稿书写非常优美,那些起伏的线条,他的音乐也是有起伏的,像大海一样,像语言一样。
张潮在《幽梦影》里写道:“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此生耳。”这些都是自然界最富情韵的声音。兰多芙斯卡演绎的《哥德堡变奏曲》所具有的“那种声音我大吃一惊,我感觉好象是站在大自然最伟大的作品面前”惊呆了她的学生。“江南又听夜雨,怕梅花、零落孤山。归最好,甚闲人,犹自未闲。”窗外一派雨声,窗内却尽可做一番绮梦,这样枕着如流水的琴声雨意去眠,可不管甚么章法结构!安静的长夜,你们都睡下了,整个世界都是我的。一壶淡茶一弦琴,一支寒梅一天青。细数落花不眠时,唤声巴赫来陪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