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美国摄影师和立体照片出版商卡尔顿·哈洛·格雷夫斯到中国转了一圈,拍摄了大量照片,记录了清末的社会生活面貌。这些照片原为双镜头拍摄的立体照,我将其裁剪为单幅,刊发出来与历史爱好者分享。 北京,抽烟聊天的男人。 卡尔顿将他在中国拍摄的照片加工整理,面向美国人发行,一度受到追捧。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民间对中国的了解比较少,中国人的服装、发型以及日常生活的点滴,都让他们感到好奇,甚至不可思议。 北京,旗人贵妇与她们的仆人。 这些人的姿态各不相同,对着镜头展示她们的正面、侧面和背面。卡尔顿意在记录旗人女性的服饰特色。贵妇的衣服有精美的纹饰,仆人的衣服就素淡多了。 京师大学堂上课时的情景。 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1900年因“庚子之乱”停办,1902年秋恢复,当年在校生200人。从照片来看,学堂实行小班教学,中外教习共同授课,而且为适应外国教习的习惯,专门为他布置了教室。 京师大学堂师生合影。 1902年的招生考试中,京师大学堂评定成绩采用百分制,以60分为及格。这种评分办法是中国学校以60分为及格标准计算学生考试成绩的开始,一直沿用至今。 北京,刘明川(音译)和他的家人在一起。 他们的衣着及其院落,告诉我们这一家有着良好的经济条件。 北京,妇女与她的孩子们。 现在还有谁家生3个孩子的吗?以前一家生3个、4个孩子很常见,多的有生7个、8个的。 广州,在餐馆吃饭的男人。 对西方人而言,中国人吃饭的特点在于使用筷子和共餐制。清末来华的外国人,对我国由来已久的共餐制提出批评,认为不卫生。有一小部分时髦的中国人在西风东渐的影响下,开始接受分餐制。 广州,一老一少在抽鸦片。 卡尔顿拍摄这个场景的时候,不知道他有没有负罪感?若不是英美等列强以枪炮为后盾向中国走私、倾销鸦片,何至于出现大江南北烟雾缭绕的现象?大量家庭“烧”尽了家产,大清国库的白银也持续外流,加剧了清朝积贫积弱的状况。 烟台女学生在制作花边。 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女子一直被有意忽略。清末时期,来华传教士最先办起了女子学校,教授读写、科学知识和生活技能,有时候还会加入基督教义。在这种新风的带动下,女子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烟台,米尔斯夫人教聋哑男孩发音。 清朝的盲聋哑教育十分落后,发展缓慢,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米尔斯夫人为一行汉字标注了威妥玛拼音,绘制了喉部如何发音的图示。这种方式前所未有,不能不说为沉闷的清朝社会注入了新鲜空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