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弓最好的就是英国长弓,欧陆各国也曾经效仿英国推行长弓但是都没有做到英国的规模。因为在那个时代的欧洲,英国可以说是中央集权做的最好的国家了。但是新航路开辟以来,欧洲的经济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加上英国的圈地运动,小领主和自耕农纷纷破产。以至于失去土地的农民要么被政府绞死,要么只能进城务工,再也没人有空在周末练习箭术。导致欧洲的弓箭手一代不如一代。曾经在下院一场关于废除长弓法令的辩论中声称。“如今一千五百个长弓手还不如八百个火枪手好使”。这一代英国长弓手的素质显然已经不能看了。 自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的冶金技术取得了质的飞跃,哥特式板甲的出现让弓箭变得乏力了。欧洲人开发了很多变态的弩,可是破甲虽然上去了射程却不如弓,而且弓弩对士兵体力要求很高。长时间行军和吃不饱都会对威力有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实在想不出欧洲人有什么坚持弓箭的理由,等到燧发火枪和套环刺刀这两个划时代的产物被发明后,弓箭就可以彻底被扫进垃圾堆了。一个火枪手=一个弓箭手+一个长矛手。而且人家不仅能肩并肩站密集队形还能破甲,还不需要额外保护。 长子西征 事实上八旗子弟在乾隆年间也遭遇了“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坠地”的窘境,所以在平准噶尔的时候清军装备了大量的火器。而且非常好用!蒙古骑兵使用两种箭头,一种可以200米的轻箭,一种120米的重箭头,遇到重骑兵,50米之内的任何盔甲都无法抵御重箭伤害,另外在骑兵近距离作战时,蒙古兵不用弯刀而是牙棒配合轻箭,牙棒可以让盔甲轻度变形但造成脊椎骨折。打败欧洲联军的不光是运气,更多的因素是军队游牧性,恐怖宣传,乃至离间策略。不要以为打败欧洲的蒙古只有骑兵,穆斯林的攻城设备,中国的火药,中亚的铁器重金属冶炼若干科技比欧洲强了不是一点半点。 然而关键的问题不是蒙古人只在东欧转了一圈,代表欧洲真正战力的英法他们都没去碰吗?(碰了一下奥地利,小负即撤,闷声发大财)。以同时期其他参照物来看,蒙古被埃及打的妈妈都不认识,十字军跟埃及人难分难解最后不敌,还是蒙古更衰一点。 那个时代英法也不算典型的强国。至少不会比崛起中的波兰强多少。这时候的法国连中央集权都没做到。英王理论上是法王的诸侯。安茹帝国有一定战斗力,但是毕竟没和蒙古人硬碰硬。 西方盔甲发展史 埃及那事情主要是旭烈兀回去帮助忽必烈夺位了,蒙古人已经没有了消灭埃及的实力,实际上埃及人对蒙古人打了几次有限的战役后蒙古就基本败了。光人口就比波兰强很多了,而且技术上一直是西强东弱,蒙古西征时西欧已经有板链混合甲了。百年战争和十字军东征其实都证明了链甲防御弓箭已经基本够用。另外欧洲出于冲锋目的,一直有轻甲传统,不像阿拉伯、波斯、拜占庭、中亚(当然,以及师承中亚的蒙古)那样沉重的鳞片甲更多的是出于战术传统,而不是技术或资源问题(毕竟链甲技术难度远高于鳞甲,而欧洲的铁一直充裕)。 封建割据在对蒙古时恰巧是优势而不是劣势。蒙古最期望与敌人的主力进行决战,然后凭借先进的战术素质实行分割包围来一举摧垮对手;最不希望的就是与无穷无尽的小势力打漫长的消耗战(当然也不能像俄罗斯那样太不堪一击)。对印度、越南、日本、埃及乃至保加利亚这些小而强悍的势力,蒙古全都吃了瘪;而对波斯、花剌子模、宋这样比较大的帝国,全都大获全胜,由此可见一斑。 说到弓箭,其实无论是面对板甲还是无甲,只要是训练有素的部队,远程武器就难以成为决胜的关键,这一点直到刺刀发明后才得到改变。即使面对拥有大炮、火枪、长弓、热那亚弩手的勃艮第人,穿亚麻甲的瑞士步兵仍然能摧枯拉朽一般取得胜利,对蒙古来说弓箭能否破甲的意义就更低了。能也好不能也好,弓骑兵在蒙古军中本来就是地位比较低下的骚扰部队,当不得主力。 蒙古士兵与敌人厮杀 基辅罗斯势力严格来说也是各种小势力的整合势力,还是被一战打垮,而且输得更难看。小势力联合体打防守很难啃,指望进攻驱逐蒙古人就不现实了。“克雷西战役”英军的射击射出铺天盖地的箭雨,使得热那亚十字弩手无法承受,纷纷向后溃散”。热那亚弩手不仅全身锁甲还有盾牌。只是这次战役他们没带盾牌。法军冲了16次不代表长弓杀伤力不行。不到十年时间普瓦蒂埃战役时部分法国人就开始换板甲了。 事实上与蒙古战术类似的阿拉伯帝国和埃及在十字军东征时期与英法多次交手,虽然最终十字军失败,但主要原因还是越来越减弱的东征意愿而不是在战术上有什么劣势。考虑到阿拉伯和埃及始终具有相当大的人口优势,更可以说明蒙古那一套无论是超重甲还是骑射,对欧洲人都没什么可怕的。 十字军几次东征都有被阿拉伯人的箭雨大量杀伤的记录。他们也并没有嘲笑超重骑兵,因为在板甲出现后欧洲大部分骑士都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换装了。最重要的是在克雷西战役后欧洲都在效仿英国组建长弓部队,只是没有一个能达到英国的规模和水平,克雷西战役要是没有长弓也打不出这么悬殊的伤亡比。欧洲人对板甲的痴迷一直延续到了燧发枪的时代。直到三十年战争的时候古斯塔夫的骑兵依然披着四分之三甲,这时候的板甲防护能力是远超当年蒙古人的。当然再晚点的时候板甲已经没有用处了,古罗马人用了环片甲也是根据鳞甲发展来的。西欧中世纪也有用的,但是不是很普遍。在金属拉丝技术出现后锁甲成本大大下降,阿拉伯世界逐步开始换装。15世纪的奥斯曼西帕希骑兵就装备锁甲,比起西欧的骑兵他们也算是超重骑兵了。 西方上身盔甲 诺曼骑士曾经嘲笑拜占庭人的超重甲。但是西欧和拜占庭人的主要对手不一样,所以武器装备各有取舍也不足为奇,但是至少在板甲普及以前的时代,长弓的杀伤力是全欧洲有目共睹的。板甲出现后最先换装的就是西欧的骑士们,这时候他们的防御力已经超过了拜占庭的士兵(不过这时的拜占庭已经要亡国了),板甲的重量绝对不止20磅,全套的哥特式板甲大约有50磅,拿破仑时代的骑兵胸甲倒是差不多二十磅(不过它比哥特甲略厚一些)。 而且需要注意的一点在于:骑士装备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是有很大关系,并不是说什么好用就可以去用什么, 尤其是在需要骑士自备装备的采邑时代。举一个例子:英国内战时王党很多骑士穿着旧的锁甲也得硬上。蒙古骑兵基本都是蒙古矮种马,矮小但耐力好,耐力好到什么程度,蒙古骑兵长途奔袭缺水粮时甚至会用刀割马劲喝马血再缝上继续跑。 你看的那些类似这种帅气的西欧全身重甲骑士作战都带随从和两三匹备用马的,冲锋后马疲了长枪断了还会回来换,更何况他们还用的是高大健壮的阿拉伯或欧洲马。蒙古军队真正强大在机动性和战术上,这种灵活机动性就和围猎一样,慢慢拖累再猎杀,人到了平原机体性能甚至远远不如他们在草原上扑杀的猎物,外加各种恐怖的心理战,所以造就他们的胜利。而实际上蒙古大部分重骑其实是冲击骑兵,为的就是击溃然后收割,人披甲,马为机动性一般不披。 蒙古骑兵 我看过欧洲的当时的记载,不是这种去大汗行宫看套马的汉子多么威武雄壮的,上面也强调了是一般的作战部队,不是少数的可汗卫队。要说哪个国家没重甲步或者重甲骑,除了亚非土著和阿兹特克印加一般都有吧。书在老家,里面引用的关于蒙古人的描述是与蒙古部队实际接触过的人说的,内容很长我就大概回忆一下给我留下非常深刻印象的部分:他们长得矮壮丑陋,鼻毛从鼻孔一直长到嘴巴里,还没接近就能闻到身上的恶臭,仿佛从生下来就没洗过澡,内衣(说的什么材质我忘了)穿上后好几年都不会脱,腐烂在身体上,反而有着很好的防箭矢穿刺倒钩效果,上面说的用刀割马颈喝马血也是在这上面看的。我觉得真实就是这么恶心,不用太美化简单实用作战强就行,尤其是鼻毛长到嘴巴里任何插画都不会画出来。另外真正意义的给马披全甲的重装骑兵在任何国家数量都很少,拜占庭重装骑是这样,拥有两大骑士团的耶路撒冷王国也是这样,数万人军队里真正的拉丁重骑不过几百,还是了包括了轻装侍从骑和斥候。尤其是蒙古成吉思汗时期,全蒙古草原人口加起来不到一百万,蒙古骑兵说实话基本就是平时的猎人和草原骑兵,成建制数千数万人重甲骑?把黄金家族的人全卖了吧。 旭烈兀西征的时候是蒙古人装备和生产力达到历史巅峰的时刻,他们拥有大批来自金国和中亚的工匠以及花拉子模的先进技术。蒙古人带了大批随军的工匠,此后的任何一个时代蒙古人都不曾达到这个水平。 西方弓箭发展史 蒙古一个骑兵配数匹马目的就是为了长途行军和机动力,和西欧骑士数匹马战场短程反复冲锋意义完全不一样,解决的不是这种战术上的累。欧洲重骑连人带重甲加马甲,一匹马要驮半吨重的东西,就算欧洲马也是蓄锐多久战场上用一次就换,走都不能走过蒙古人从亚洲打到欧洲的路。最后不谈数量只谈有没有是无意义的,蒙古给人留下骑马射箭的印象不是前人的谬误,战场给他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这种部队,要能成建制配图中的重甲骑,成吉思汗早就征服月球了。 蒙古人确实留给人骑马射箭的印象。但是他们不是靠骑马射箭取胜。事实上蒙古人根本不屑于去和欧洲骑兵或者宋朝步兵刚正面。骑射只是为了充分调动敌人。真正的杀手锏趁你疲惫要你命的重骑一波推。至于大规模的重甲骑兵,那要看具体多大规模了。蒙古二次西征全军才不过几万人而已。蒙古的特色是中央集权的部落联盟制度和中亚先进的生产力,恐怕这才是他们碾压落后欧洲的根本。因为在此后的几百年中,蒙古人的战术和勇气并没有衰退,蒙古骑兵仍然弓马娴熟,但是没有了这样的一个庞大帝国体系的支撑。当年黄金家族的子孙们也并没有在欧洲风光多久,甚至很多都被突厥化了。 骑射的目的是干什么?不是杀人,根本就杀不了几个人,也不是击溃敌军,而是拖疲打击敌人士气,你知道战场上士气与体力代表什么吗?前期往复的扰乱与士气打击可以让蒙古冲击骑兵和步兵轻松收割战场,弓骑本身换骑枪就是冲击骑兵,这就是胜利的根本,哪分这么清你射箭我冲锋。不要说什么生产力,什么制度,什么工匠,当时南宋生产力谁能比,强过草原部落多少倍,金和花剌子模的工匠技术是他们本身军事实力强大到征服了金和花剌子莫才有的。草原部落很简单,没人强人统一就互相厮杀,有强人就能入侵农耕文明,阿提拉的匈人在阿提拉手下无敌,但在他儿子手下就溃不成军灭亡,帖木儿和蒙古历史上强大的草原国家都是这样。 蒙古重甲部队的装备 蒙古西征的时候有不少马是来自与中亚的哈萨克系马种,身高和耐力都比蒙古马好。蒙古人的精锐怯薛军数量不多是事实,但是是实战兵种,为的就是致命一击。欧洲人在引入阿拉伯马进行育种前,马匹质量并不好,除了西班牙因为长期和摩尔人作战所以用摩尔人的阿拉伯马孕育了安达卢西亚马之外,欧洲大部分早期马匹类似于北欧的矮脚马,身材粗壮,但是腿短速度慢。阿拉伯马并不健壮,相同身高的阿拉伯马要比别的战马瘦弱,但是他们是耐力,速度最完美的马种,是几乎所有欧洲优质战马的祖先之一。 蒙古军队大体是矮种蒙古马。西征也基本没碰到西欧重骑,也就罗斯的步兵,东欧的征召民兵,东欧贵族骑兵和他们的侍从数量很少。少数的军队也决定不了蒙古是否能征服半个世界,哪个国家没自己的精锐部队?历史上精锐部队多成狗,但只有大规模装备才有意义,马略军改让罗马重步职业大规模化,罗马人才能征服地中海,马其顿大规模装备训练的长枪方阵,才能征服到世界尽头。我学理工看问题也喜欢看核心,之前说的意思很简单,决定蒙古胜利是灵活机动的战术,恐怖的战场执行力,少数重骑可以让战术完成更完美,但不是蒙古人胜利的根本。不要死抓史书上细枝末节的记载,纠结一些这兵种这武器有没有,看上去好厉害啊这类问题,要真是战场的核心,东西方人百年梦魇里的经典形象就不是拉弓射箭的蒙古人,而是持长矛冲击抡狼牙锤的蒙古人。 个人认为欧洲人比较死心眼,没有什么战术只有硬刚和硬扛,跟蒙古骑兵玩压根没胜算。其实很多人对游牧民族作战有误解,认为他们是一群打起仗来不要命的野蛮人,其实则不然,北方游牧渔猎民族生存于严酷环境,往往比较现实,他们作战目的比较单纯,就是抢资源生存,拼命的事从来不干,从来没有什么民族大义,国家尊严一类的思想,蒙古集团吞并五大部落,纵横蒙古高原,全民皆兵不过20万人,满洲八旗主力不过6万人,真要是像欧洲人直来直去的打,早就死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