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特别喜欢比:比房子、比车子、比收入、比孩子,凡事总是喜欢比较,尤其过年过节更胜。 比的结果往往有两个: 第一种结果: 生闷气,因为比不过。 第二种结果: 得意,因为比得过。 这两种结果,其实都在伤害自己,伤害家人,或者伤害亲人朋友。 爱比较百害无一利,尤其是孩子。 我们每一个人心里可能都有过被比较的苦: 生下来比谁长得快; 读书的时候比成绩; 毕业之后比工作; 结婚之后比伴侣; ……。 父母盼望儿女成龙成凤是无可厚非的,只是很多时候,这种比较扭曲变形了,不仅对孩子身心发展毫无益处,反而很有可能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听多了别人家的事情,就很容易联想到自己,于是在有意无意的比较中,焦虑就产生了。 “别人的孩子都在学钢琴,我的孩子要不要学呢?” “别人家孩子都能认100个汉字,我的孩子还什么都不会!" “别人家孩子2岁就开始学英语了,我要不要也报个班?” 我们不自觉用别人家孩子的节奏来规划自己孩子的成长。 小的时候,比谁认字多,比谁才艺多、比成绩、长大了又比谁挣得多、比房子、比车、比谁家孩子嫁得好娶得好......。 好像只有赢过了别人,自己才能有信心,才能安心。 但结果常常不尽如人意,在与他人比较中,备受竞争的压力,越来越焦虑,孩子也痛苦不堪。 作家刘墉曾说: “那些生活在被父母比来比去阴影里的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体会不到父母的肯定和欣赏,他们的内心就像一片贫瘠荒凉的土地,缺乏原本属于一个孩子的生机和活力。” 深以为然。随便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进行比较,是最糟糕的教育方式之一。因为这不仅容易伤害孩子脆弱的内心,而且很有可能让孩子的性格走向极端。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别的小朋友都安安静静的坐着听老师讲课,而他连在板凳上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强忍住泪水,温柔地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她喂。 在小学的家长会上,老师说他儿子数学考了全班倒数第二,怀疑他智力有问题。而她回家时却告诉儿子:“老师说其实你并不笨,只要肯继续努力,一定能超过你的同桌。” 在中学的家长会上,老师表示他儿子和班里的尖子生相比,考上重点高中有些危险,他回去时却满怀喜悦地告诉孩子:“老师对你充满信心,说你只要再加把劲儿,一定能考上重点高中。” 老师通过比较把学生划分成三六九等,而这位母亲从来没有把这种被比较厚的焦虑和愤怒转嫁到儿子身上,而是每一次都用温暖的话语鼓励孩子继续进步。 事实证明,她的教育是成功的,因为每一次家长会后,儿子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高考时,他的儿子竟然被清华大学录取了。这位母亲对儿子教育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没有盲目的把孩子跟别人进行比较,而是一直相信孩子,鼓励孩子。 试想,如果他每一次听到老师的抱怨后,回去总是指责儿子这里也不如同学,那里也不如同学。他的儿子有很大的可能会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中逐渐失去自信,同时也失去厚积薄发,超越自我的勇气。 著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枝独特的花朵,孩子成长有快慢,能力有差异,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就像自然界的花朵有各自不同的习性和花期一样。” 你的孩子可能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三岁就会背唐诗,但是他懂事善良,知道心疼大人的艰辛不易。你的孩子可能没有别人家的孩子那样多才多艺,但是他的篮球打的很好,身体倍棒性格开朗。 这世上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存在,他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会一无是处。家长需要扮演的角色,不是像法官一样居高临下地对孩子的优缺点评头品足,而是应该像园丁一样精心守护和等待每一朵鲜花的盛开。 为人父母都应该记住: 我们养育孩子的目的,并不是要他成为攀谈间炫耀的资本,不是让他成为我们面子的来源。而是为了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能在社会磨砺中不断成长,创造出自己独特人生价值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