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注:《美丽是心底的明媚》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作者:毕淑敏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文丨毕淑敏 某机构驻北京办事处的首席代表,是一位外籍女华人。 一次聊天,她说,本公司待遇优厚,事业发展很有前途,因此每次招聘白领,硕士、博士云集,真像一句北京土话形容的——可用簸箕论堆撮。好中选优,我的用人标准,非常简单。开始阶段,完全唯文凭是举,而且一定要名牌大学的高才生。 我说,这样做,是否有遗珠之憾?自学成才也大有人在,俗话说包子有肉不在褶上,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啊。 首席代表点点头,你讲的也有几分道理,但现代社会如此快节奏,哪有时间像个老农似的,慢慢考察马的能力?我没有火眼金睛能看穿人的心肺,只有凭借他的历史。如果是匹千里马,早该“穿云破雾”“战功赫赫”了。馅里藏着很多肉的包子,必会油汪汪香气扑鼻,不能等咬了一口才知道。 名牌大学的学生,当然也非个个金刚不坏,但杰出人才的保险系数大一些。你想啊,重点大学的学生,一般来自重点中学,重点中学来自重点小学……据说一个小学生,大约要考500次试。念到博士毕业,便经历了成千上万次考试。都说现在学生压力大,精神负担重,能在大负荷下,成绩优等,不曾考试昏倒,没有长期失眠,精神无分裂,身体未崩溃……不正说明了他毅力顽强,心理素质稳定,是可堪造就的人才吗? 再者,我喜欢名牌大学生的自信和优越感,那是一种从小积累起来的雄厚功力,和接受了某种训练,培育出的虚张声势型的自信,内在质量不一样。后头这种东西,一般的场合下还可凑合,但到关键时刻,需要大胆魄大气概时,就易溃败崩解。现代商战很残酷,谁能在气势上压倒对方,进退有度,坚持到最后一分钟,才能成为长远的赢家。当然,衡量人的整体素质,是综合指标,但我哪有那么多时间一一鉴定?只有忙中取巧,简化约分,把复杂的问题程式化。打仗时,大家挑选勇敢的人。和平年代,人们便用名牌大学这孔筛子,成为人的初步甄别。 我说,您的这套观点,和现在的素质教育不符啊。人才应该是一个更广博的概念。 首席代表说,我也是无奈。除了分数,中国现在还有哪种比较公平、公开而又负责任的评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