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繁体中文 | 网站留言 | 文章搜索
文史
时代
书画
影音
保健
生活
经典网文纵览

栏目: 书画

川江风云3000年:四川从何而来?

1929年,春耕时节,四川广汉的秀才燕道诚与儿子在自家院子旁引水灌溉,突然挖到一块坚硬的石环,再往下挖,发现一个土坑,里面藏满年代久远的玉石。

燕氏父子自知挖到了宝,惊愕之余,不敢声张,等到夜深人静时才将宝物偷偷运回家。

不久后,父子俩生了一场大病,迷信鬼神的他们以为是自己触怒神明,便想“破钱消灾”,将所藏玉器送给他人,从此不敢继续挖掘,但发现遗址的消息,已经不胫而走。

图片|广汉燕氏父子,偶然间发现一处秘宝 · 网络

之后,考古学者来到这里,遗址逐渐显露真容,一扇历史之窗悄然打开。这处位于四川省广汉市鸭子河南岸的古迹,就是三星堆遗址

遗址中来自3000多年前的文物,为古蜀历史提供了实据,也进一步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文化,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

万里长江流过巴山蜀水,孕育了古老的巴蜀文化,这一段江水,被称为“川江”

图片|川江水系图 · 锦绣人文地理

01.川江水系

长江上游,自四川宜宾至湖北宜昌段,接纳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赤水河等十多条支流,因大部分流经原四川省境内(今有683千米江段属重庆市),故称“川江”,古称“蜀江”,流域面积达50万平方千米

传说中,大禹治水是从长江上游支流岷江开始。

所谓“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尚书·禹贡》)。蜀地先民从岷江开挖出一条人工河道,用来分引岷江洪水。

从地势上看,四川盆地西北高,东南低,天然水系的分布也随之呈“西北—东南”向。

图片|上:夏季九寨沟,下:冬季九寨沟。九寨沟,属嘉陵江上游源头的一条大支沟 · 图虫创意 ©

成都平原东南边缘有龙泉山脉阻挡,造成排水困难。上古时代,每当岷江上游山洪爆发,倾泄于成都平原时,就会造成大规模水灾。

相传,大禹治理岷江,正是顺应地势与水系分布,依照龙泉山脉是岷江与沱江的分水岭,使江水向东集中到沱江金堂峡泄走。

距今2200多年的战国时代,秦国蜀郡太守李冰来到蜀地,为了抗洪灌溉,进一步治理岷江,设计了千古工程都江堰

经过实地勘测,李冰没有用水坝阻挡洪水,而是修建鱼嘴分水堤宝瓶口飞沙堰等来构成都江堰的渠首工程,实现了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多种功能互为一体。

从此,岷江自北向南进入四川盆地,在道教名山青城山北面通过都江堰,分为内江和外江。

图片|航拍青城山老君阁 · 图虫创意 ©

内江灌溉成都平原,使成都成为“沃野千里、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外江排沙泄洪,与青衣江、大渡河汇合后,在今四川宜宾汇入长江。

直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都江堰依然惠及后人,堪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其修筑者李冰被世世代代的蜀地百姓尊为“川主”,建庙纪念。

至今,每到清明,都江堰有放水节的习俗,并以古代少牢之礼祭祀李冰。作家余秋雨说:“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图片|都江堰 · 图虫创意 ©

岷江,发源于四川阿坝的岷山,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支流,在古代一度被认为是长江的正源,此说法直到明清时期才被推翻。

天地之间,岷江与同在北岸的沱江嘉陵江,以及南岸的乌江,组成川江四大支流。

很多人以为,四川得名于“四川的四条江”。这说法虽然很形象,但不准确。

图片|四川省十大水系图(审图号:图川审(2019)232号) · 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

实际上,“四川”之名起源于宋朝在四川盆地一带设置的“川峡四路”(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分别治今成都、三台、汉中与奉节),但从四川想到江河,可见滔滔川江水常在川人心中澎湃。

长江在宜宾接纳岷江后一路向东,在重庆与嘉陵江不期而遇。

嘉陵江发源于陕西秦岭,全长1300多千米,是整个长江水系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之一,其与长江交汇而成的渝中半岛,成为重庆自古以来的商贸、金融和交通枢纽。

图片|重庆三维地图 · 锦绣人文地理 ©

川江及其支流,受盆地与丘陵地形的制约,忽宽忽窄,曲折蜿蜒。在江面最宽的地方,乌江横穿贵州中部,从南岸汇入长江,两江交汇处即为重庆涪陵

川江南岸的支流没有北岸多,流程也不如北岸长,但因毗邻云贵高原,大部分具有山区河流的险峻特点。乌江是川江右岸最大的支流,大部分河段位于高山峡谷中,最窄处只有50米,为川黔水运线上的“天险”。

川江干流过重庆江津(因地处长江要津而得名)后,进入平行岭谷地区,随后穿切山岭之中,经过长达200千米的三峡,进入长江中游。

图片|乌江百里画廊 · 图虫创意 ©

古老的文明依水而生,纵有万般艰险,也有人勇闯恶水险滩。

以前,船只驶过川江,召集勇敢的船工、纤夫,响起粗犷的“川江号子”

船工手抓竹竿,抵住江中乱石,纤夫肩挑纤绳,脚踏石棱,拉着船奋力前行。在平静的江面上,船工们唱起悠扬动听的“平水号子”,而遇到险滩时,就会唱起气势夺人的“上滩号子”。

循着激昂高亢的川江号子,仿佛可以听见巴山蜀水最古老的回声。

图片|民国时期,川江上的纤夫 · 网络

02.古巴蜀文化

广汉老燕家发现三星堆遗址后的半个多世纪里,许多考古学者陆续被吸引到这里。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考古工作的推进,考古专家在广汉鸭子河畔的三星堆1、2号坑中出土了数千件珍贵精美的文物,还发现了具有浓厚蜀地特色的房屋(“木骨泥墙”),在遗址东、西、南三面发现人工叠筑的城墙遗迹。

三星堆遗址极有可能是古蜀国的都邑之一。这为古蜀历史提供了实据,也证明了在长江上游,曾经存在与黄河流域的殷商同时期的青铜文化。

至此,考古学界将这一文明遗迹代表的文化命名为“三星堆文化”

当时,三星堆形象奇异的文物,让专家们百思不得其解。

有人相信,神秘的青铜纵目面具,是古蜀人对祖先的神化。历史文献中,古蜀国的第一代国王蚕丛,就被描述成一个长着纵目的人。青铜器上的鱼鸟形象,又与文献中古蜀的鱼凫王朝相符合。而高达数米的青铜神树,也代表了古蜀先民人神互通的向往,保留着浓烈的神话色彩。

图片|四川广汉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为商代晚期文物 · 图虫创意 ©

三星堆遗址开启了人们对川江古文明的探索,古蜀国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等王朝,不再只是传说。

2001年春,在距离广汉三星堆仅40多千米的成都市郊,另一个遗址因新建的建筑工程浮出地面。

这就是,金沙遗址

金沙遗址的时代约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其出土的黄金面具太阳神鸟金饰,代表了古蜀文化的另一个阶段。更让人惊喜的是,遗址中,一只具有长江下游良渚文化风格的玉琮,似乎证明,远古的长江已经是文明的通道

图片|成都金沙博物馆金面具,商周时期金器,反映了古蜀文明浓郁的地域特色 · 图虫创意 ©

在长江上游的“童年”时期,古蜀文化并不孤独,与其交相辉映的还有川东地区的巴文化

商代的巴方是一个活跃的方国,据记载,巴人参加过商末的武王伐纣,后来从汉水中游南迁至长江三峡与四川盆地。

巴国先后在江州(今重庆)、平都(今重庆丰都)、阆中(今四川阆中)等地建都,与蜀、秦、楚等诸侯国多有恩怨。

历史上的巴人以作战勇猛著称,歌舞也是一绝。当时临近巴国的楚国郢都有巴人的聚居区,叫作“下里”。巴人受到了楚文化的熏陶,其歌舞也为楚人所喜爱,每当下里巴人唱歌,就会引来郢都数千人合唱。“下里巴人”也成为通俗文艺作品的代名词。

图片|重庆博物馆,巴蔓子雕像:巴蔓子是巴国的英雄,为平息战乱,自刎而死,其忠义感动了楚王 · 图虫创意 ©

公元前316年,秦军南下,吞并巴、蜀。

强大的秦国得到物产丰饶的巴蜀之地作为大后方,“得蜀则得楚”,进一步实现统一之路;而巴、蜀等长江上游文化,也与黄河流域的文化交融,进入历代中央王朝统一的的战略框架中。

图片|成都天府广场一带。秦灭蜀后,张仪受命修筑成都城,奠定了此后成都城市的基本格局 · 图虫创意 ©

03.南方丝绸之路

历代中央王朝的雄主,大都有吞吐天地之志。

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沿着长江开拓西南夷(汉代对分布于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也将目光望向遥远的欧亚腹地。

建元年间(前140年—前135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在中亚的大夏(今阿富汗地区)看到来自巴蜀的“邛竹杖、蜀布”。

张骞十分惊讶,通过询问得知,这些商品是由身毒(今印度)转运而来。

张骞由此推测,今四川西南方向,必然有一条捷径,可以直达身毒。他回朝后做了汇报,此后汉武帝开发西南夷,派出多路使者,终于确证,巴蜀地区有一条经云南通往缅甸、印度等南亚各国和中南半岛,乃至远达地中海、欧洲罗马的商道。

长江上游水系与穿梭于山谷间的陆路,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线路,将贸易网络从以成都为中心的巴蜀都会,连接到欧亚大陆腹心。

图片|三星堆博物馆,蜀身毒道(博南道) · 图虫创意 ©

这就是张骞所说的“蜀身毒道”,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方丝绸之路以长江为纽带,千百年来助推巴蜀经济、文化发展。

历史上,著名的佛教东渐,不仅通过北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也经由南丝绸之路,将四川腹地作为其东传的重要一站。

长江上游,青衣江、大渡河与岷江交汇处的凌云山麓,一座大佛在古城乐山已端坐千年。同一片山水之间,一座山峰在不远处如隐若现,那是蜀地佛教名山——峨眉山

图片|四川乐山大佛 · 图虫创意 ©

据说,公元1世纪中叶,一名修行者来到山中,眼见峨眉山幽深寂寥,将其作为理想的修行地,在此修建了长江流域的第一座佛寺。

此后,峨眉山兴建佛寺,最多时多达200余座。

而今,最高的峰顶是天上宫阙般的金殿,因此得名“金顶”

金顶之上,日出、云海、佛光、圣灯四大奇观闻名天下,高达48米的十方普贤菩萨像,坐观云起云落。

图片|峨眉金顶 · 摄图网 ©

峨眉金顶、乐山大佛,是佛学东渐路上的雄伟象征,而在距离乐山以东数百公里的重庆大足区,数万尊石刻造像,在山间诉说巴蜀匠人的巧夺天工。

南宋时,大足僧人智凤前往川西修行,此后回到大足宝顶山开山造像,几十年间,四方募化凿造佛像近万尊。

从晚唐到智凤所在的时代,再到此后几百年间,重庆大足石刻,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佛教石刻造像运动

至此,巴蜀的佛教文化早已超越了宗教意义。

图片|大足石刻-千手观音 · 图虫创意 ©

大足石刻融合佛教教义与儒家、道教的学说,将佛与人的故事描绘在石刻造像中。其中的父母恩重经变相,由数量多达11组的造像构成连续故事,讲述了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过程,教育世人要怀感恩之心。

自汉代以来,僧侣、工匠、商贾、文人、武将,在漫长岁月中,经过南方丝绸之路,取道长江,来往于巴山蜀水之间,也使巴蜀文化随着日夜奔腾的长江水渐渐东去。

图片|重庆大足石刻 · 摄图网 ©

04.蜀汉雄风

当初,受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南夷的使臣中,有一位四川本地人司马相如

他到西南后,广交边民,协助设郡置县,对促进中原与西南夷的联系功不可没。

自西汉文翁兴学以来,巴蜀文风长盛不衰。

汉代辞赋家中,四川人占了半壁江山,如司马相如、扬雄、王褒等,都是蜀人。

图片|石室中学图书馆:成都石室中学,始于西汉文翁兴学,开蜀学之先声 · 图虫创意 ©

司马相如早年落魄,曾到临邛(今四川邛崃)投靠友人。当地头号富翁卓王孙有一位才貌双全、精通音乐的女儿卓文君。司马相如对她一见倾心,在家宴上弹奏古琴曲《凤求凰》,向卓文君大胆求爱。

青年寡居的卓文君被司马相如的心意打动,随他私奔。夫妻俩不顾卓王孙反对,到了成都,做起卖酒生意,留下“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故事。

后来,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在长安流传,汉武帝十分欣赏。汉武帝听说这是司马相如所作,便命人召他进京,委以重任。半生蹉跎的司马相如,总算得以一展抱负。

图片|成都琴台路司马相如卓文君雕塑 · 图虫创意 ©

千古名篇《陋室铭》中的一句“西蜀子云亭”,为另一位出自蜀地的汉赋大家打了广告。

西汉末年的扬雄,是司马相如的粉丝,却有不逊色于同乡偶像的名声。

扬雄是第一位让巴蜀文化走向千家万户的大家。他说话结巴,绣口一吐,却是整个时代,享有“西道孔子”的赞誉,朝中大臣争相读其著作,天下学子都想拜他为师。

相传,扬雄作《太玄》时,梦见一只金凤伏于书稿上,他以为是上天的神启。后世有“扬雄吐凤”的说法,用“吐凤”一词称颂才华出众的人。

扬雄半生苦守穷庐,却心性旷达,作《逐贫赋》,与“贫”对答,说:“贫遂不去,与我游息。”他晚年入仕,卷入政治斗争,从修书的天禄阁跳楼而下,几乎丧命。后人遂用“扬雄投阁”比喻文人无端受牵连,走投无路。

尽管一生郁郁不得志,扬雄隐居的“子云亭”,却成为千百年来读书人不变的向往。四川成都、绵阳等,都留有关于扬雄故宅的遗址。

图片|四川绵阳西蜀子云亭 · 图虫创意 ©

巴蜀似乎有种特质,其如长江水一般,不断向外输出高文化人才,也不断从外引进能人志士,既能开放兼容,也可海纳百川,既像世外桃源,也能走向世界。

两汉时期,巴蜀人才辈出,除了文学巨匠司马长卿、扬子云,还有道家学者严君平、天文学家落下闳、道教天师张道陵……

汉末三国,蜀汉名相诸葛亮沿长江而上,也在巴蜀留下了不朽的功勋。

图片|诸葛亮画像 · 网络

公元223年,蜀汉皇帝刘备去世,托孤于丞相诸葛亮。

此后,诸葛亮尽心尽力辅佐蜀主刘禅,他注重法治,勤勉谨慎,大小政事都亲自处理,多次北伐曹魏,力图兴复汉室,最终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

自公元214年入川,诸葛亮治蜀施政长达二十年,不仅在蜀汉开创了一个廉政时代,还以安民为本,发展生产。

除了开发井盐、兴修水利外,诸葛亮看中了蜀锦所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大力发展织锦业。

图片|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织布场景 · 图虫创意 ©

自古以来,蜀锦、蜀绣是川江流域的重要经济来源。秦汉时,蜀锦织造业发达,朝廷在成都设有专管织锦的官员,因此,成都有“锦官城”之称,环绕城中的河流,也因洗濯蜀锦而得名“锦江”

到了诸葛亮执政时,他强调“今民贫国富,决敌之资,惟仰锦耳”,将蜀锦作为战略物资,带头养蚕种桑,遂使蜀锦有了后来“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的美誉。

图片|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 · 图虫创意 ©

234年,诸葛亮病逝于北伐军中,巴蜀百姓始终不忘其忠贞廉洁,为诸葛丞相建庙祭祀,其中以成都武侯祠最为著名,堪称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三国遗迹博物馆”

川江一带,很多地方都可以寻觅到诸葛亮的影子。

成都大慈寺以西,一条古街上的水井,相传为诸葛亮所开凿,故名“诸葛井”;成都老南门大桥,原来叫万里桥,为成都古城内的交通要口,相传为诸葛亮送使者出使东吴时所建;而成都市区西北,还可见一条东西横卧、长约200米的土埂,据说为诸葛亮所修的“诸葛堤”残存部分。

图片|成都武侯祠 · 摄图网 ©

历史上,清廉有为的官吏都以诸葛亮为楷模,如东晋大司马陶侃、执法如山的北宋开封知府包拯、忠心护国的明朝大臣于谦、清代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以及晚清名臣左宗棠等,都是诸葛亮品格的传承者。

孔明操劳半生,去世后家无余财,可他的精神却顺着川江而下,不断在民族的血脉中流淌。

图片|成都武侯祠 · 图虫创意 ©

诸葛亮的北伐大业以悲壮结局告终,也让世人知晓“蜀道之难”

先秦时,有“五丁开山”的传说。相传,秦王得知蜀王贪财好色,便凿刻了五头石牛送给他,并在石牛下放置黄金,声称石牛能产金子,又许嫁五个美女入蜀。

蜀王中了秦王的诡计,派五个大力士于崇山峻岭中开凿道路,迎接石牛、美女入蜀,之后又遣五人迎亲。这条拖送石牛的道路,就是蜀道中的“金牛古道”

然而,五丁到梓潼(今四川绵阳)地界时,见一条大蛇钻入石穴,其中一人擎住蛇尾,拔之不出,于是五人齐心协力,以致山崩地裂,五丁与五位美女全部被压入山中。这也是李白在《蜀道难》中说的故事,“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图片|四川广元剑门关遗址 · 图虫创意 ©

现实中,蜀道是巴蜀先民历经千百年开山凿路、架设栈道而开辟出的,从四川通往外界的道路,包括通往陕西的金牛道、通往云南的石门道、通往甘肃的阴平道等。

其中,从陕西进入四川的道路最为险要,有陈仓道、褒斜道、子午道、傥骆道等雄关险道,跨越秦岭巴山。

三国时期,诸葛亮穷尽一生也没能通过蜀道北定中原,而艰险的蜀道,也使巴蜀犹如世外桃源,成为战乱中的“乌托邦”。

图片|秦岭古道 · 锦绣人文地理 ©

05.扬一益二

唐朝时,巴蜀地区政局较为稳定。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从长安仓皇出逃,在马嵬驿之变痛失杨贵妃后,经过两个月的颠沛流离,抵达成都,史称“玄宗幸蜀”

当皇帝车驾驶入山路崎岖的蜀道时,唐玄宗心情郁郁不乐,他既为天下大势忧虑,也思念死去的杨贵妃。《明皇杂录》记载,唐玄宗入蜀时,回忆起几日前过栈道,霖雨不断,马铃声与山谷回声谐和,清冷悲切,遂自制《雨霖铃》一曲,寄托对杨贵妃的哀思。

图片|唐代《明皇幸蜀图》 · 网络

后来,安史叛乱逐渐平定,退位为太上皇的唐玄宗经过蜀道,重返长安。寂寞的唐玄宗密令亲信重返马嵬坡,迁葬杨贵妃,亲信几经搜索,找回了贵妃生前佩戴的香囊,回复道:“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巴山蜀水见证了一代帝王失意的晚年,而唐玄宗之所以入蜀,除了看重蜀地封闭安逸的环境,也是因为唐代巴蜀繁荣的经济环境。

图片|成都锦里戏台。相传,锦里是西蜀最古老的商业街道之一 · 图虫创意 ©

“扬一益二”“扬不足侔其(指成都)半”是当时天府之国经济发达的真实写照。

随着巴蜀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地生产的各种大宗商品,如丝织品、麻、布、茶、盐、药材等向外输出,另一方面,全国各地的物资也大量输入巴蜀,包括药材、香料、马匹等。巴蜀地区兴起了一些商业城市,如成都、汉州(今四川广汉)、眉州(今四川眉山)、资州(今四川资阳)等。

长江及岷江、嘉陵江等支流组成的水道,为巴蜀商业贸易提供了交通的便利条件。来自各地的商贾、文人,通过“岷江—长江”航道,往来于巴蜀与荆吴之间,成就巴蜀文化的新气象。

图片|成都青羊宫,被誉为“川西第一道观”,也是唐代花会的举办地 · 图虫创意 ©

唐朝,是一个属于诗歌的朝代。

蜀人陈子昂(梓州射洪县人),从当时经济最繁荣的地区出发,到京城长安求仕。他曾自豪地说,自己家乡巴蜀到处都是宝,是国家的宝库,“顺流而下,可以兼济中国”

进京后的陈子昂善作政论,关心民生疾苦,但很多切中时弊的奏议没能引起朝廷的重视,后来遭人陷害入狱,在忧愤中去世。

陈子昂仕途上不得志,在诗坛上却是初唐最杰出的诗人之一,成为唐诗“继往开来”的中流砥柱。

图片|四川省射洪市,位于涪江中游,是陈子昂的故乡 · 图虫创意 ©

有唐一代,巴蜀诗人留下无数名篇佳作。在巴蜀成长的诗人,以李白、薛涛最为著名,入蜀客居的诗人,也有杜甫、岑参、刘禹锡、李商隐等大咖。

“诗仙”李白在巴蜀度过了青春岁月。位于四川盆地与龙门山脉之间的江油青莲,是他的故乡。

李白在巴蜀读书求学,寻访道士,后来在诗中如此描绘巴山蜀水的秀丽安逸,“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青年李白仗剑远行,离开巴山蜀水,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山川大地如画卷铺展,太白的诗歌才情也在壮游天下的途中尽情释放,由此开启了他传奇的人生。

图片|四川省绵阳江油市李白纪念馆 · 图虫创意 ©

唐玄宗入蜀后,李白的粉丝兼好友杜甫,于公元759年实现了人生的转折。他怀着对朝政的失望,辞去华州参军职位,带着一家人流浪到蜀地。

在这里,杜甫得到朋友资助,在成都浣花溪畔筑起几间草堂,过起粗茶淡饭的生活。

盛唐已成旧梦,滔滔不绝的川江之水安抚了半生飘零、无处安身的杜甫,而杜甫也在他的“草堂岁月”中,继续执笔书写诗史,前后作诗近259首,占现存入蜀诗人所作唐诗的五分之一。

因此,作家冯至在《杜甫传》中写道:“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图片|成都杜甫草堂 · 摄图网 ©

杜甫在巴蜀,写成都的春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他在武侯祠凭吊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他写巴蜀的乐舞,“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他还写了城外来往贸易的商船,“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安史之乱后,唐朝日益衰落。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唐僖宗逃亡蜀地,深居长江腹地的巴蜀再次成为皇帝的避难所。唐僖宗在蜀地躲了整整四年,于885年离川回到长安,至此,大唐王朝深陷覆亡境地。

图片|杜甫草堂茅屋景区(恢复重建的杜甫故居)· 图虫创意 ©

06.文化鼎盛

经过五代十国的乱世后,北宋统一四川。宋代,巴蜀地区因“川峡四路”得名“四川”,经济高度繁荣,不仅发展程度超过唐朝,也是当时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北宋,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四川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由于当时店铺增多,交易额更大,一些有信誉的、财力雄厚的商家发行了“纸币”交子,以代替沉重的金属货币广泛流通。

交子的印制发行收归官府后,进一步得到推行,到南宋时期,全国其他地方也出现了代表性纸币。这一世界货币史上的重大事件,始于川江流域。

图片|宋代“交子”拓片 · 网络

宋代,四川文化界也空前兴盛,宋词、儒学、宗教、绘画、书法、石刻等领域涌现了无数大师,登上古代四川文化史的高峰。

北宋景祐年间(1034年-1038年),被称为“铁面御史”的赵抃入蜀为官。

在先后三次入蜀的经历中,赵抃为官清正,一改蜀中原有的奢靡腐败之风,受到朝野的一致好评,成为后世治蜀的榜样。

因为赵抃入蜀时,随身仅携带一架琴和一只鹤,皇帝便称赞他“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一琴一鹤”从此用来形容为官清廉的士人。

图片|五代四川画家黄筌《写生珍禽图》 · 网络

“一琴一鹤”,也成为巴蜀儒士的精神向往。

在两宋的四川官学中,成都府学校最多时有585间房屋,号称“举天下郡国所无有”;四川书院遍地,据嘉庆《四川通志》记载,宋代四川参加科举考试被录取的人数有近四千人,超过唐代,也为元、明所不及,堪称空前绝后。

宋代四川文坛出现“文学之士,彬彬辈出”之盛况,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眉山三苏

图片|在四川眉山远眺西岭雪山主峰和四姑娘山幺妹峰 · 图虫创意 ©

四川眉山,这座位于岷江之畔的古城,位于成都与峨眉山、乐山大佛之间,号称“千载诗书城”,北宋时,为全国三大刻版印刷中心之一,十户人家有九户藏书。三苏父子即生于此地。

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俱属“唐宋八大家”。苏东坡一生悲天悯人有如杜甫,却比诗圣更为豪放洒脱,也许是自幼受川江水的滋养,有了蜀中人士特有的乐天精神。

图片|眉山市苏洵、苏轼和苏澈雕像 · 图虫创意 ©

苏轼年少成名,二十出头时与弟弟进京赶考,高中进士。后来,他远离家乡,入朝为官,却卷入变法的浪潮中,多次为党争所累,大半生都在贬谪。

苏轼“满腹不合时宜”,被贬得越远,却愈发潇洒,“一蓑烟雨任平生”,尤其是在美食的追求上,他自称“老饕”,贬到哪儿,吃到哪儿,于是有了N种以苏东坡命名的菜,如东坡肘子、东坡肉、东坡墨鱼等。

颠沛流离时,苏轼想的是,吃饱饭就够了:“我生亦何须,一饱万想灭。”

图片|苏轼画像 · 网络

眉山流传着许多与苏轼有关的美食,如东坡肘子,相传是苏轼爱妻王弗的妙作(一说为苏轼在江西时发明)。现代菜谱中的东坡肘子,选取猪肘子烹饪而成,色泽红亮,肥而不腻,粑而不烂,鲜香溢口,难怪让苏轼念念不忘。

四川菜发展至今,虽然已不是苏轼年少时品尝的味道,但也自成一派,成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

有道是,“川渝一家亲”。由于巴蜀湿气重,现在的四川、重庆居民习惯吃辣,特别是辣中带麻。除了火遍全国的川渝火锅外,川渝名菜口味多样,而不是单一的麻辣,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宫保鸡丁、麻婆豆腐、夫妻肺片、钵钵鸡、龙抄手、宜宾燃面、担担面、灯影牛肉、绵阳米粉等。

现代川菜,在我国烹饪界占有重要地位,其取材丰富,菜式多样,清鲜醇浓并重。蓉派(传统川菜,以成都为中心)、渝派(新式川菜,以重庆为首)百花齐放,汲取川江之精华,满足各地食客的胃口。

图片|上图:麻婆豆腐,下图:宫保鸡丁 · 图虫创意 ©

07.战争烽火

巴蜀工商业自古繁荣,而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其处于中国西部与长江上游的枢纽地位

古人误以岷江为长江之源,所谓“江出其腹,其源可以滥觞也”,而在地理上,川江流域背靠青藏高原,北穿秦岭,南面云贵高原,向东则可直下三峡,既是相对封闭的盆地,也是多边联系的交通要道,因此成为重要的战略基地。

自汉代以来,西汉末年的公孙述、三国时期的蜀汉、晋代李特建立的成汉、五代十国的前后蜀等,都凭借地利,割据巴蜀,称雄一时。

图片|唐代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的刘备形象 · 网络

宋代,巴蜀一带为宋金、宋元战争的前沿阵地。靖康之变后,金兵几次从陕西大举南下攻蜀,幸而有吴玠吴璘兄弟所率的宋军死守蜀地,才使川陕战局转危为安。直到金朝灭亡,金兵也未能夺取蜀地。

南宋后期,为了抵御蒙古,宋朝任命余玠等大臣在四川布置防线。余玠到任后,结合川江流域的地势,制定以合川钓鱼城(在今重庆合川区)为支柱的守蜀计划。

图片|四川及周边地形图(底图:中国地势图,审图号:GS(2016)1609号) · 自然资源部©

1251年,蒙哥即位蒙古大汗,意图先取巴蜀、再攻江南,却在此后攻打钓鱼城时折戟,抱憾死于军中,钓鱼城军民不屈抗争,打破了蒙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蒙哥之弟忽必烈即位后,听从投降的宋军将领建议,将南下进攻的重点,从长江上游的四川转移到长江中游的襄阳,从中路找到突破口。

1273年,相持多年的襄阳之战,以蒙元大军胜利告终。此后几年间,元军乘势东进,攻陷临安,南宋灭亡。宋朝被灭后,钓鱼城将士仍坚持抵抗,直到弹尽粮绝,守将张珏被俘自尽。其后,元军攻占四川全境,统一了四川。

宋元战争中,巴蜀战场相持时间长达50余年,在中下游失守前,长江上游防线始终未被攻破。

图片|重庆合川钓鱼城 · 图虫创意 ©

到了元朝末年,红巾军部将明玉珍割据巴蜀,建立大夏政权,在重庆称帝。大夏政权存在9年后,才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攻灭。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亦在四川占地为王,于1644年建立大西政权。后来,清军兵临四川,张献忠在作战时牺牲,其余部在川滇一带坚持抗清,长达19年。

直到清康熙初年,四川最后的抗清力量“夔东十三家”被灭,巴蜀才再度恢复平静。

图片|2017年,考古队发现大量大西政权文物,其中有张献忠用于赏赐部下的“西王赏功”金币 · 图虫创意 ©

在明末清初的战争中,巴蜀损失惨重,人口锐减,“殷富之区,鞠为茂草”。有人统计,自明末乱世到清朝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时,四川全省90%的人口丧亡,“合全蜀数千里内之人民,不及他省一县之众”

清初,川江一带人口凋敝,虎豹横行。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四川荣昌知县张懋带着七名随从抵达县城,突然蹦出一群老虎,吓得知县和仆人们慌忙逃命,可还是有五人命丧虎口。同一时期,南充知县黄梦卜上书朝廷说,本来招募了500多名移民入川,但在路上有一半的人死于野兽或疾病侵袭。富顺县人烟断绝,不分白天黑夜都有虎豹在户外游荡,见到活人就扑上去。

图片|清代四川全图 · 网络

于是,清朝平定三藩后,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并放宽土地税收的年限,任由先入川的移民在四川随意“插占”土地。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之间,来自湖广、陕西、广东、福建等地的大批移民,沿水陆路线进入四川,重新开垦荒芜多年的山林田地,兴建水利工程,修筑城墙。

到乾隆时期,四川的土地已经是“开垦殆遍”,在川江水的滋养与各省移民的劳作下,巴蜀重新焕发生机。

由于移民大部分经过长江中游进入巴蜀,以湖广籍人数最多,这一改变四川命运的历史事件,被称为“湖广填四川”

图片|重庆湖广会馆 · 图虫创意 ©

移民入川,也对今天四川方言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而今,四川“县县有土音”,甚至一个乡镇内都有不同的土音,这与移民的原籍方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四川话融合了古四川方言以及湖北、陕西等地移民的原籍方言,遂成为如今“打乡谈”“摆龙门阵”的日常话语。同时,各地戏剧艺术也涌入四川,到晚清时,四川人融合江苏的昆曲、陕西的秦腔、安徽的徽调与四川灯戏等,形成“昆、高、胡、弹、灯”的川剧

图片|川剧变脸 · 图虫创意 ©

重生后的四川,也秉承了传统的豪气。

清朝时,四川盛行一种民间帮会组织,俗称“袍哥”,取《诗经》中“与子同袍”之义,在其他地区也称为“哥老会”

袍哥分为清水袍哥与浑水袍哥,浑水袍哥多是来自各地的无业游民,而清水袍哥就是在长江码头、烟馆,乃至军政界有职位的哥老会成员。

袍哥曾遍及全省,开山立堂,远近景从,清廷对其屡禁不止。清末,哥老会还在保路运动中出过力。据估算,民国中期,四川城乡成年男子参加袍哥者多达70%以上,解放后该组织才逐渐解散。

图片|保路运动时期,四川民众奋起抗争 · 网络

四川人在豪爽之外,不忘自古以来的大义。1911年,清朝皇族内阁意图将路权作为抵押,以获得列强贷款,因此以“国有”名义侵吞铁路权,打算再将其出卖给列强。

四川各地民众为保卫路权,掀起了“保路运动”。保路同志会在成都附近与清军交火,并包围了成都,清廷发动军队镇压民变,酿成血案。四川的保路风潮,最终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引起中华革命先”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入四川,以重庆为“战时首都”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四川300万军民出川抗战,参加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南昌会战、滇缅会战等大小会战,牺牲、受伤、失踪共60余万人,多名川籍将领血洒疆场。川军伤亡人数占全国军人伤亡总数的20%。

图片|四川成都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 图虫创意 ©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长江上的船承担起运送战略物资和人员后撤的重任。重庆人卢作孚与他创办的“民生”公司,组成船队,成为这次战略大转移的主要力量。

在炮火连天的长江上,中国民族工业的血脉与长期抗战的希望,通过这些不惧艰险的船队,从湖北宜昌一次次运往川江,多艘“民生”船只被炸沉,多名公司职员与士兵、难民等牺牲,史称“宜昌大撤退”

图片|1939年,卢作孚在前线发表演讲 · 网络

滚滚长江东逝水,千百年来,川江的中华文脉不曾断绝,激荡的岁月似水东流。

明朝嘉靖年间,“明代三才子”之一的四川人杨慎曾奉命回蜀,祭拜江、河、淮、汉等水神。后来,他因得罪皇帝,被贬云南永昌(今云南保山),多次往来于川江与金沙江之间,半生颠沛流离。

川江之水,成为这位状元才子一生的念想。到了晚年,已经流放云南二十多年的杨慎,盼望着遇赦还乡,几经辗转于川滇边境,却仍受朝臣打压,最终困守云南,化作滇海之游魂。

人生如梦,也许正如杨慎在《临江仙》这首词中所写:“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如今的川江,又让多少人魂牵梦绕?

图片|重庆朝天门码头 · 图虫创意 ©

... 完 ...

参考资料:

[晋]常璩 著;任乃强 注解:《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中央电视台《再说长江》栏目组:《再说长江》,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蔡仲希:《西三角:中国财富新高地》,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

黄强:《长江流域的纵横水网》,长江出版社,2015

李育平,周凝豹等:《天险川江今何在:川江航行考》,人民交通出版社,2017

段渝:《四川简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冯天瑜,马志亮,丁援:《长江文明》,中信出版社,2021

- 出处:最爱历史

栏目:书画

2022-01-08 (

(如不慎侵权,请即联系我站。)
本栏推文

日本女画家唯美工笔人体绘画作品欣赏

8位中国名画家:油画人体中东方姑娘的极致美

这画中的美人呼之欲出

油画大师笔下100个佳人

列维坦 | 深度解析

世界人体名画动图200个,太震撼了!

油画中的出浴美人,风情万种!

门采尔罕见的油画作品

美国伟大的艺术家萨金特油画中的美妇人

中国传世人物名画全集

100幅宋代绘画,领略中国艺术精神最高峰

aI绘画 | 无敌健美美少女

50幅油画,50个欧洲小镇,美不胜收!

60幅世界名画背后的60个外国文学典故

你以为梵高只会画向日葵, 不会画漂亮的表妹?进来看

明代画竹大师——夏昶

这二位大师笔下的秋色,梦幻迷离,思念无限

这组超写实美女人体油画,清新淡雅,美极了

他画 生肖鼠 形神毕肖,意趣盎然!

中国著名书画名家启功的画,清净!

轰动全国的富婆再嫁案

浪漫唯美的古典油画人物

优雅的欧洲古典女性油画︱法国画家查尔斯·乔舒亚·卓别林绘画作品

值得收藏 大师毕加索经典绘画作品全集

毛主席诗词手稿十首 龙飞凤舞 大家手笔

谁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画家的答案就在他们的笔下!

法国著名印象派画家雷诺阿人物油画作品欣赏

一组非常质朴的江南小景

世界名画中的爱情,很唯美,真动人!

西班牙画家马克·阿里安Mark Arian富有激情的油画作品欣赏

首页 搜索 留言 免责申明
 wx24.cn  所属网文精选网站《文学24小时》V1.0
wx.wx24.cn / m.wx24.cn
E-mail: wx24cn@163.com
苏ICP备14015491号-1 苏公网安备32053150316245
Copyright ©2014-2025 wx24.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