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好朋友会渐渐走散什么样的然后才是好朋友,苏东坡告诉你好朋友如何成为仇人,交友需慎重!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有人说相遇难得,因而需感恩遇见,不负不欠。 似乎听来有道理,人生来世一遭,怎能不负不欠。 我们国家文化博大精深,自古留下了很多名人的故事,比如一代文豪苏东坡就有很多有趣事,在宋朝的文人当中,苏轼苏东坡的朋友圈可以说是最大,结交朋友也是最多的人,但是结局似乎并不是很好。 按照他的意思说,:就是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可见他的人际广到什么程度,和什么人都能谈得来,然而他却得罪了很多人。 我们从他说的那句话可以看到,苏东坡是从皇帝百官,到贩夫走卒,他都一视同仁,倾心待之,似乎是没有一般文人的清高,但是他对权贵却很反感。 按理说相交满天下的人应该是活得非常精彩的人,但是他并没有如愿以偿,仕途中一路挫折,可见人生无常。但是“相遇在风中,聚散不由你我。” 而生活中很多至交好友,随着人世变迁,一点点在就在生命中隐形,终至消失,这是一件特别平常的事情,因此我们一定要看开,笑看尘世。 如果说仅仅是离开但是没啥,有的好友甚至会反目成仇,以至于达到了老死不相往来的程度,也就走了更多人感叹,曾经以为的天长地久,终究难敌岁月消磨。 于是无常这个词显得尤为重要,《易经》就告诉我们人生无常,破坏我们看来,不至于太过于执着,其实生活中无论是谁,都只能陪你一程,而不是一生。 际遇不同,不必相伴。这又作何解释呢,这是鲁迅曾写过的一篇小说《故乡》,记录自己小时候的玩伴闰土的事情,三十年后,他们再次重逢,但是似乎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改变,不再一个层次了。 闰土还是当年的闰土,但是鲁迅却不再是当年的鲁迅,可见知识分子有时候是最善变的,一层厚厚的障壁隔在两人之间,再也找不回当年的友谊,也是文化障碍。 回到宋代苏东坡的朋友圈,他和好友沈括也是这样。两人本来是翰林院的同事,平时一起上班,谈论诗文,在青年时期有着很不错的感情。 但是后来环境变迁,两人似乎也变了,苏轼外放地方,沈括在京城跟随王安石变法,两人的生活轨迹南辕北辙。 沈括去杭州巡查看望苏轼,苏轼呢也热情地接待,与他无话不谈,自己讽刺新法的诗,也都拿给他看。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沈括现在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沈括了。 这个时候似乎已经是对立面,沈括呢是新法的先锋,也是苏轼口中的祸国者,两人由于身份问题已然对立,好友变成了敌人。 沈括回京后就上告朝廷,苏轼也遭遇人生第一次“滑铁卢”,差点而丢掉性命,而沈括这位大科学家,也留下了一生的污点。 但是后来新党倒台,苏轼经过润州的时候,沈括似乎很难为情,觉得当年做的太过分,为了利益出卖自己朋友,然而也没有换来他的止步青云,反而失去了一位朋友,为自己埋下了人生污点。 虽然他去接待苏轼,还送给他延州墨,苏轼礼貌地写了一篇《书沈存中石墨》,夸赞沈括的功绩。但是两人已经没了感情。 有的东西一旦破了就再也回不去了,所谓志同道合有时候可是交友的标准,而朋和友又是两种一起,同利为朋,同心为友,显然同心更难得。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更有曾国藩说:与好利者共事则已必受累,更有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总之朋友多有时并不是一件好事。 一切皆缘,缘尽则散自然规律。 |